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话智元合伙人姚卯青:没有智能“大脑”,机器人就没有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1:51:00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宇 郑棋文】身高1.6米出头,体重60公斤,每秒行进0.8米——从进工厂搬运,到在商场服务,曾经在科幻片里才能看到的机器人场景,正在变为现实。实际上,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硬件只是第一步。推动机器人从“功能机”进化为“智能体”,还需数据采集及海量数据的积淀。

近日,智元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姚卯青对大河财立方表示,具身智能的一大特点就是让人形机器人借助AI大模型能力,通过肢体和物理世界的交互,不断学习、进化。他认为,没有智能的机器人是没有未来的。当数据采集数量最终达到1亿条时,或许能真正推动行业突破这一卡点。

姚卯青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在Waymo、蔚来汽车等任职。从智驾领域切进机器人赛道后,姚卯青担任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具身研究院执行院长,负责AI技术开发及软件研发工作。而成立于2023年的智元机器人,是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头部企业之一。

如今,在智元机器人3000多个数据采集工厂里,搭建有厨房、商超、工厂等不同的工作场景,近百位数据采集师“手把手”教学,帮助机器人大脑进行“数据采集”,从而理解物理世界。而采集到的数据还将被传到云端,进行海量虚拟训练。最终,通过泛化学习形成的通用模型能力,未来可以部署在每一台机器人上。

那么,采集1亿条数据需要多长时间?智元机器人选择开源百万数据集的背后有哪些考量?未来“具身智能”行业如何发展?围绕上述话题,姚卯青与大河财立方展开深度对话。

以下为对话全文:

大河财立方:智元机器人为什么要坚定投入AI?通用大模型对机器人意味着什么?

姚卯青:大模型让大家看到了机器人实现从“机械执行”向“自主进化”跨越的机会。虽然自动化驾驶和人形机器人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从人们对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愿景来看,后者的实现难度是高于自动驾驶的。自动驾驶是一个结构化的问题,从A点到B点,你可以预期有哪些场景可以应对,因此只要在一个既定规则下去完成任务即可。而人们对机器人的想象绝对是一个跟人一样的存在——它是可以在各种通用开放的世界中去完成任意任务。因此自动驾驶技术无法实现这种通用智能,只有大模型让大家看到了一些可能性。近几年,大模型会有一些大的进展。

大河财立方:数据是大模型的“养分”,多样性和数量直接影响模型的泛化能力。您认为,数据采集量最终达到多少,能够真正解决数据卡点?

姚卯青:目前,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最困扰的问题就是数据采集,它们没法训练,没有数据。我认为,当数据采集数量最终达到1亿条时,或许能真正推动行业突破这一卡点。

大河财立方:数据采集的动作精细度要求也很高,耗时长。这样采下去的话,1亿条数据似乎遥遥无期。

姚卯青:其实也还好,因为进行数据采集的机器人数量还可以增大。我们认为,如果用1000台机器人进行规模化采集,1亿条数据可能一年时间就够了,而1亿条数据应该可以达到Chat GPT3的智商。

大河财立方:此前,智元机器人宣布开源百万数据集,背后有何考量?这一举措将对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姚卯青:我们“开源”的初心是比较纯粹的,就是自己身处这个行业,切身感受到了数据正在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现在,大家对于算法的创新有很多想法,但都停留在理论猜想阶段,因为没有那么多数据去验证假设。开源百万数据集意味着给整个行业提供一个试验田,很多好的想法就会有机会被证实。

大河财立方:2025年被视作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您是怎么看待这句话的?您认为,今年的量产规模会达到哪一量级?

姚卯青:就智元机器人自身而言,我们的量产规模规划在4000到5000台。目前,这个数字从全球来讲应该都是最大的了,因为特斯拉给供应商的指引已经从1万台调整到了5000台。对于“量产元年”,其实,我们自己定义的“量产元年”是去年。2024年,智元机器人下线了700多台。

大河财立方:目前,智元机器人盈利了吗?

姚卯青:盈利确实有点挑战,毕竟智元机器人才成立第二年,目前仍处于一个重研发投入的阶段。但是,我们今年的收入增长是比较快的。我觉得,智元机器人大力投入AI大模型,攻关机器人“大脑”的动作其实是蛮前瞻的。

大河财立方:今年以来,资本、政策、流量源源不断地涌入具身智能赛道,您认为这一赛道会进入冷静期吗?

姚卯青:这个赛道肯定会逐渐冷静。对于一些同质化创业公司而言,拿钱会越来越困难。拿个一轮两轮,但到后面如果做不出差异化东西,也没有量产或实现商业化闭环,慢慢就会被淘汰。我认为就“创业”而言,号称做机器人大脑的应该是压力最大的。因为一是耗钱,二是商业化道路更难。做硬件的话,投入会稍微小一点,跟跑还能坚持的时间久一点。至于商业化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其实今年应该可以出现一些商业化的局部场景。我们内部也已经在做了。

大河财立方:河南是制造业大省,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具备全国优势。从一线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您认为河南在融入具身智能发展热潮方面,有哪些机遇?

姚卯青:我认为上游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会是个机会。目前,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已经很多了,打出差异化有难度,但供应链并没有那么成熟,潜力很大。此外,河南是我认为最有机会较早落地一些应用场景的地方,市场空间广阔。

责编:史健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文章

  • 全球首发!“四臂机器人”问世 效率狂飙200% 身高1.56米,体重280公斤,续航6—8小时,单手负载3—16公斤,能在超大立体空间从事任意角度作业,操作精准,能适应多变复杂的工业环境……近日,闵行飒智智能发布“超人形四臂具身机器人”,智能升级200%,作业360°无死角!编辑: 潘窈窈责编: 顾怡玫
  • 京东云开源JoyAgent智能体 观点网讯:7月27日,京东云宣布于7月26日正式开源JoyAgent智能体,成为行业首个实现100%开源的企业级智能体。该开源项目涵盖前端、后端、框架、引擎及核心子智能体,达到产品级完整度。由观点新媒体了解,目前京东内部已部署超过2万个智能体,覆盖零售、物流、金融、工业、健康五大领域,应用于智能客服
  • 易AI系统加持,康佳G10电视:不追风口,只为让父母的电视更好用 智能电视功能日新月异,家中的父母却常常望“屏”兴叹:复杂的遥控器无从下手,心爱的戏曲节目被层层菜单和广告阻隔,长时间观看后揉着酸涩的眼睛,思念儿女时只能对着冰冷的屏幕发呆……这些无奈,是无数老年人智能生活的真实困境。正是洞察到这份深切的银发需求,康佳电视带着对父母的关心,将于2025年8月推出专为父
  • 我把AI当辅助,AI删我数据库 程序员越来越离不开的Coding Agent,还是闯!大!祸!了——这回,直接搞出了删库事故。好消息(?)是,没跑路。坏消息是,明明闯祸了还假装一切正常,并且反手就给自己闯的祸打95分。AI:是的,删了你的库,我很慌,如何呢?我再也不相信Vibe coding了这位数据库被清空的“倒霉蛋”,是一位名
  • 中国资产,大爆发! 消息利好刺激下的科技股攀升带动港股市场今日强势收涨。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涨1.60%,创今年3月以来新高;恒生科技指数涨2.80%,刷新今年6月以来高点。对于今日港股市场行情,有分析人士指出,今日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来自AI算力需求的持续爆发,恒生指数的成交额放大至2880亿港元以上,市场情绪回暖迹象明显
  • 校企共同研发智慧医疗医护机器人在邵阳学院正式发布 发布会现场。红网时刻新闻6月26日讯(通讯员 余晓冬)6月18日下午,邵阳学院举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暨智慧医疗医护AI机器人发布会,正式推出由微视科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该校联合研发的WS—242型智慧医疗医护机器人。据了解,该款医护机器人通过AI指令执行临床医护工作,帮助医护人员从简单重复劳动
  • 华人2亿美元年薪破界,AI竞赛冰火两重天 有消息称,Meta此次从苹果挖角庞若鸣,主要是为其新设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壮大研发团队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金焱 发自华盛顿编辑 | 苏琦 据媒体报道,Meta近日向前苹果AI/ML(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华人学者庞若鸣(Ruoming Pang)抛出了超2亿美元年薪。为争取庞
  • 基层“智”理在深圳|南山区沙河街道引入AI巡检机器人 小型工程监管迈入智能时代 为破解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简称“小型工程”)“点多、面广、监管难”的痛点,今年以来,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在辖区小型工程监管中引入创新科技手段,试点部署便携式AI巡检机器人,以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为城市安全管理注入智慧动能。智能巡检机器人上线 24小时在岗的“安全卫士”“请正确佩戴安全头盔,遵守安全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