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简称“小型工程”)“点多、面广、监管难”的痛点,今年以来,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在辖区小型工程监管中引入创新科技手段,试点部署便携式AI巡检机器人,以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为城市安全管理注入智慧动能。
智能巡检机器人上线 24小时在岗的“安全卫士”
“请正确佩戴安全头盔,遵守安全规范”,7月8日,深晚记者来到沙河街道辖区一小型工程施工现场,刚走进工地主通道,伴随着通道旁一个支架上的摄像头旋转,就有智能的提醒声音响起。

▲便携式AI巡检机器人智能识别进入工地未佩戴安全头盔的工人并发出预警。
据介绍,这款由深圳震有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便携式AI巡检机器人,搭载先进的AI算法和物联网技术,具备全天候值守、智能识别预警、全流程留证追溯三大核心优势,设备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弥补了传统人工巡检在夜间、节假日等时段的监管空白,真正做到“监管不打烊”;通过360°旋转探头,设备能精准识别未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未系安全绳、违规动火作业、烟雾火灾等危险场景,发现问题后立即启动自动语音提醒,第一时间督促施工人员整改;系统会自动记录告警时间、等级、截图及视频,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为后续执法处置提供“有理有据”的支撑,同时实现数据“实时记录、有据可循”。
深圳市鑫盛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周中山告诉记者,该机器人的设置,相当于给工地增加了一位重要的“管理人员”,他实时提醒工人要注意施工行为规范,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工人生命财产安全。“工人从起初的不适应到如今的自然接受,大家已然认识到这个机器人能有效督促个人养成规范的施工行为,走过路过都会看一眼。”他笑着说。
人工智能赋能 让基层治理更高效精准
小型工程因规模小、分布散、工期短、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等特点,一直是基层安全监管的难点。沙河街道辖区内小型工程数量众多,传统人工巡检存在人力投入大、覆盖范围有限、夜间监管薄弱等问题。此次引入的便携式AI巡检机器人,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

▲AI巡检机器人PC端管理平台的记录(测试版)
“现在有了AI巡检机器人,1个人就能轻松掌握辖区所有小型工程的施工动态。”沙河街道执法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设备的投入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执法人员通过PC端管理平台或移动端小程序,即可远程查看实时画面、接收告警信息、回看历史记录,实现“足不出户知现场”。
据了解,该机器人发现违规行为后,会同步将信息推送至街道执法队及物管中心,形成“识别—提醒—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流程。试点以来,沙河街道辖区内小型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效率有效提升,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提升基层治理精准度和时效性上的独特价值。
深圳上地国际创新中心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林介绍,这款机器人能实时发现施工过程的不规范行为,并且能及时的将违规信息反馈至后台,后台管理单位可以将这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还能减少物业管理公司的人力投入,有效提升工人的安全意识,保障安全生产。

▲AI巡检机器人PC端管理平台的各项数据(测试版)
科技向善 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
深圳震有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韦伟业介绍,作为2024英特尔边缘解决方案全球挑战赛冠军企业,该公司在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拥有深厚技术积累。此次与沙河街道的合作,是其智慧监管方案在基层治理中的又一实践。除实时监控外,该机器人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生成告警事件占比、危险作业趋势等统计结果,为街道制定监管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小型工程安全管理从 “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变。
“通过科技手段,我们不仅要‘管得住’,更要‘管得好’。”沙河街道执法队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试点效果,考虑是否逐步扩大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覆盖范围,让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小型工程监管全流程,为辖区居民筑牢安全防线,助力南山区打造“智慧治理”样板。
此次创新实践,既是沙河街道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尝试,也彰显了深圳本土科技企业以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随着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融合,更多像小型工程监管这样的基层难题,正逐步迎来智能化解决方案。
深圳晚报记者 高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