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侨智赋能新质生产力,共绘AI时代创新蓝图 2025侨海创新发展论坛专家发言集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4:34:00    

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侨海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

论坛汇聚了全球重量级专家学者与海内外领军人才围绕海外创新生态构建与AI融合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来自脑科学、工程物理、产业创新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们,通过跨学科对话勾勒出AI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图景,为国际合作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市侨联主席陆林:《脑机融合推动人类健康进入新阶段》

陆林院士以“人工智能与脑医学”为主题,展示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交叉融合。他指出,人工智能与脑医学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健康领域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及中国在脑科学领域的专利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将推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和军事科技的变革。陆林院士还强调脑科学对人类寿命延长的关键作用,例如通过干细胞技术修复大脑损伤、预测阿尔茨海默症风险等。他还展望了人工智能在微创手术、军事科技、脑控武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认为脑科学与AI的结合将推动人类健康维护进入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侨联主席、北京大学工学部主任兼工学院院长段慧玲:《物理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

段慧玲院士提出物理智能与计算智能的协同发展是工程科学的未来方向。她以力学为基础,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跨尺度机器人设计(如微纳米机器人)实现工程突破,还强调"具身智能"需要物理环境实践与计算模型结合,以仿生机器人和灵巧手研发为例,说明物理智能在复杂环境中的不可替代性。她呼吁加强工程科学与AI的融合,推动类脑智能技术、药物研发和深空探索等领域的创新。

日本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任福继:《人机共生塑造未来社会形态》

任福继院士描绘了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社会形态,提出“自然人+机器人+数字人”的三人共舞模式。他预测数字人将占据未来生产力的70%,并强调“看不见的软件价值”将超越硬件成本。还以情感机器人和玄武岩纤维材料为例,阐述了AI在康养、文旅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时警告需警惕AI智商超越人类带来的伦理风险,主张通过"人类大脑进化平台"实现人机协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创新促创业,人才是关键》

刘嘉麒院士聚焦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强调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他以玄武岩纤维材料的产业化为例,说明基础研究如何通过创新转化为国家战略材料。他建议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发扬科学家精神,并提出青年是创新先锋,需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跨学科协同培养顶尖人才。刘嘉麒院士还指出创新必须与产业化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向财富的转化。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王志华:《产教融合实现创新生态可持续发展》

王志华教授分析认为,大学教育需构建“人才培养-成果转移-文明传承”的协同机制。他提出高校应聚焦工程教育四要素: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提供创新性科研成果、推动技术向工业界转移、保存工业文明。王志华教授强调教育改革需服务于社会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创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华人专家会会长、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授王希萌:《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

王希萌教授指出海外华人学者在构建创新协同机制中的独特优势。他以中美科技交流为例,说明留学生和归国人才在推动技术落地中的桥梁作用。他还提出高校与企业合作需聚焦实际应用,通过创业大赛和兼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呼吁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

欧亚论坛主席、瑞士欧亚集团CEO朱爱莲:《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助推中欧协同创新》

朱爱莲主席提出中欧协同创新需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打破文化与地域壁垒。她建议中国企业出海可组建跨文化团队、打造创新品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并利用数字技术降低国际化门槛。朱爱莲强调加强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监测和分析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政府支持平台和场景赋能,助力中国品牌提升全球竞争力。

元禾原点合伙人米菲:《资本与创新协同,早期投资引领科技成果转化》

米菲合伙人从投资人视角阐述了资本与创新项目的协同机制。她提出早期投资需聚焦全球生态构建,通过海外校友网络挖掘前沿技术,牵引地方政府场景赋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她还强调人民币基金在“投早、投小、投科技”中的引领作用,主张通过龙头企业合作和国际化视野,助力科学家创业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八位专家以“侨”为桥,从脑机融合到物理智能,从人机共生到创新促创业,从产教融合到全球化创新网络,再到资本与创新的协同,既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更凸显了侨海力量在全球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价值。未来,期待这些智慧成果及建议转化为实际的创新动力,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让我们共同携手,在AI 时代开启新的创新征程,共同书写全球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侨海创新发展论坛——我们明年见!

相关文章

  • 全球首发!“四臂机器人”问世 效率狂飙200% 身高1.56米,体重280公斤,续航6—8小时,单手负载3—16公斤,能在超大立体空间从事任意角度作业,操作精准,能适应多变复杂的工业环境……近日,闵行飒智智能发布“超人形四臂具身机器人”,智能升级200%,作业360°无死角!编辑: 潘窈窈责编: 顾怡玫
  • 京东云开源JoyAgent智能体 观点网讯:7月27日,京东云宣布于7月26日正式开源JoyAgent智能体,成为行业首个实现100%开源的企业级智能体。该开源项目涵盖前端、后端、框架、引擎及核心子智能体,达到产品级完整度。由观点新媒体了解,目前京东内部已部署超过2万个智能体,覆盖零售、物流、金融、工业、健康五大领域,应用于智能客服
  • 阿里巴巴,最新宣布! 7月25日,证券时报记者获悉,阿里天猫精灵团队即将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正式发布首个自研AI智能眼镜系列,该系列中包括一款将带有AR显示功能的眼镜。 从目前展台上的图片来看,阿里巴巴AR/AI眼镜品牌为"天猫精灵WOW哇喔",集成拍照、音乐播放、导航、支付、翻译和提词器等功能
  • 易AI系统加持,康佳G10电视:不追风口,只为让父母的电视更好用 智能电视功能日新月异,家中的父母却常常望“屏”兴叹:复杂的遥控器无从下手,心爱的戏曲节目被层层菜单和广告阻隔,长时间观看后揉着酸涩的眼睛,思念儿女时只能对着冰冷的屏幕发呆……这些无奈,是无数老年人智能生活的真实困境。正是洞察到这份深切的银发需求,康佳电视带着对父母的关心,将于2025年8月推出专为父
  • 事关“地下生命”,有新发现! 研究显示:地震可为“地下生命”提供“燃料”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震等地壳内部构造活动瞬间释放的化学能,可为地下微生物提供阳光的“替代燃料”。这一发现揭示了地球深部生态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也有助于寻找火星、木卫二等星球上可能存在的“地下生命”。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领衔完成,于7月
  • 中国资产,大爆发! 消息利好刺激下的科技股攀升带动港股市场今日强势收涨。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涨1.60%,创今年3月以来新高;恒生科技指数涨2.80%,刷新今年6月以来高点。对于今日港股市场行情,有分析人士指出,今日行情的核心驱动力来自AI算力需求的持续爆发,恒生指数的成交额放大至2880亿港元以上,市场情绪回暖迹象明显
  • 基层“智”理在深圳|南山区沙河街道引入AI巡检机器人 小型工程监管迈入智能时代 为破解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简称“小型工程”)“点多、面广、监管难”的痛点,今年以来,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在辖区小型工程监管中引入创新科技手段,试点部署便携式AI巡检机器人,以人工智能赋能基层治理,为城市安全管理注入智慧动能。智能巡检机器人上线 24小时在岗的“安全卫士”“请正确佩戴安全头盔,遵守安全规
  • 计划检查100家 八部门将开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海关总署、国家药监局印发《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开展检验检测机构 “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强化检验检测活动监管,规范检验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