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事关“地下生命”,有新发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19:43:00    

研究显示:地震可为“地下生命”提供“燃料”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震等地壳内部构造活动瞬间释放的化学能,可为地下微生物提供阳光的“替代燃料”。这一发现揭示了地球深部生态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也有助于寻找火星、木卫二等星球上可能存在的“地下生命”。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领衔完成,于7月19日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

地壳断裂维持深部地下微生物群落活动的概念图(研究团队供图)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人类视线之外的黑暗深处,栖息着地球上95%的原核生物,它们约占地球总生物量的19%。这些生命无法获取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究竟如何获得能量来源,一直是学界的谜团。

团队通过“压裂-反应”实验平台,模拟地下数公里内的断裂活动后发现,当岩石破裂产生新鲜表面时,断裂的化学键瞬间与水相遇,生成可观的氢气和过氧化氢,导致铁的氧化和还原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持续释放电子。这些电子进一步在碳、硫、氮等生命必须元素之间流动,形成看不见的“地下电网”,为微生物提供可直接取用的能量。

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喜说:“地震等地壳内部构造活动,可以不断把机械能转换为化学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宏平介绍,这种能量机制甚至可能在火星古老断层或木卫二冰壳裂缝中发生,为可能的“地下生命”提供长期“电池”。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重要发现挑战了“万物生长靠太阳”的传统认识,拓展了人们对生命基础的理解边界,揭示了深部地下生物圈的重要能量来源和生态多样性成因。

他们表示,在未来地外生命的探测任务中,需特别注意寻找断裂带附近的氧化和还原物质,这些可能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来源:新华社)

相关文章

  • 南沙群岛海域,惊现“美人鱼”!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科研人员在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发现“美人鱼”儒艮活动南沙群岛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8月20日发布消息称,今年7月以来,驻站科研人员在我国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据科研人员介绍,今年7月8日,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巡视人员
  • 自然华章 生命交响 【览事速递】“当清华园的玉兰年复一年地盛放,我们愈发理解‘生生不息’的文化意蕴;当《森林之歌》《玉兰花开》《鸢飞曲》入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祝大年的艺术生命亦在此延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鲁晓波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推出的“聆听生命·森林之歌:祝大年的自然诗”艺术展,引领观众步入一场充满蓬勃生命
  •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伍荣生逝世,享年91岁 南京大学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伍荣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22日10时0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 深圳多人入选!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名单显示,深圳高校和企业多人入选,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入选人数最多。《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中指出,候选人要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
  • 减重30斤为生命接力 ,永春“95后”干部捐献造血干细胞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薇 通讯员 丁丹阳 王文光 文/图“想到我的血液正流入一位重症患者体内,我的生命在此刻变得与众不同。”8月13日中午,在从福州返回泉州永春的车上,陈炜森欣慰地说道。8月1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来自泉州市永春县委老干部局的26岁年轻干部陈炜森,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
  • 东湖评论:堵疏结合,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盛夏的江风裹挟着热浪,武汉长江两岸的亲水平台总能看到嬉戏的身影。长江武汉段绵延284公里,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暗藏漩涡与乱流的“隐形杀手”时刻威胁着冒险者。溺水是我国1-14岁儿童伤害致死的头号杀手,他们或因贪玩失足,或为逞强冒险,用稚嫩的生命为代价,为防溺水工作敲响警钟。水往往发生在一瞬间,不同的
  • 防汛总动员!拉好生命“警戒线” 受季节性气候持续影响,防汛工作成为七里河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辖区的安全稳定,有效遏制潜在的安全风险事故。七里河区积极部署,落实落细防汛工作,旨在从源头上降低风险隐患,全面保护辖区内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你好,我是社区网格员,近期雷雨天气较多,一定要随时注意房屋漏水裂缝问题,有问题及时联系社
  • 事关“地下生命”,有新发现! 研究显示:地震可为“地下生命”提供“燃料”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震等地壳内部构造活动瞬间释放的化学能,可为地下微生物提供阳光的“替代燃料”。这一发现揭示了地球深部生态系统的重要能量来源,也有助于寻找火星、木卫二等星球上可能存在的“地下生命”。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领衔完成,于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