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935.3克样品,首次揭示!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嫦娥六号揭示月背演化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8:38:00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天体演化的认知框架。



——校准“月背时钟”。嫦娥六号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带回的1935.3克样品,首次证实月背采样区分别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经历了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背的火山活动时间跨度广泛,整体上比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采样揭示的约20亿年前的岩浆活动更老。


——捕捉“月球心跳”。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数据,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解释:“这颠覆了磁场单调衰减的传统认知。”


——揭示“月幔沙漠”。研究表明,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构造单元之一,直径约2500千米,该撞击坑形成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通过研究,科学家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发现“撞击化石”。团队在月背发现新型岩石——南极-艾特肯撞击熔岩,吴福元形容:“这是巨型撞击制造的‘时间胶囊’,为研究类地天体撞击效应提供了绝佳样本。”


2024年9月24日,科研人员在月球样品实验室的解封操作台上处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填补了月球背面演化研究的空白。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质单元就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这种大型撞击到底对月球演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是月球科学的一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表示,这次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这既是本次嫦娥六号研究的核心亮点,也是未来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当前,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表示,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功是科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随着更多“一手数据”获取,中国行星科学将从“跟跑”迈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引领。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关锋表示,这些成果对月球演化理论提出了新认知。


希望更多的科学家利用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获取的地外样品和科学数据,取得更多成果、更多发现,造福人类社会,拓展人类文明。


1935.3克“月背土特产”再出新成果!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月背是怎样形成演化的?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经历过什么?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距有多大?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带回1935.3克样品。2025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首次系统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进一步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月球科研重要方向!

首次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效应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星体,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由于引力和位置关系,月球永远只有一面正对着地球,另一面到底什么样,仍有大量未解之谜。


在中国实施嫦娥六号任务之前,人类所有月球采样任务获得的样品均来自月球正面,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


“嫦娥六号样品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告诉记者,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质单元就是南极-艾特肯盆地,其形成时的撞击能量大约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这种大型撞击到底对月球演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是未来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由小天体撞击月球背面产生。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类才真正确定了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态、大小和内部起伏情况。但由于没有样品,人们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介绍,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后,中国科学院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全力组织科研攻关,抢占空间科学领域科技制高点,科研人员协同奋进,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多个“首创性”关键进展!

为月球的形成演化提供新认识


此次嫦娥六号样品发布的四项研究,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从工程角度看,我国首次从月球背面采回样品,这本身就创造了历史;从研究看,我们关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研究,也创造了多个首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说。


通过对嫦娥六号样品的分析,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月球上一种新类型的岩石——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熔岩,并据此确定了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时间为42.5亿年前。


吴福元表示,这种岩石是在形成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事件中出现的,可以为月球的形成演化提供新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科学家们通过嫦娥六号样品首次揭示月背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此类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这是2024年9月24日在月球样品实验室拍摄的月球样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超亏损月幔”!

有望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


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二分性”的形成机制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嫦娥六号样品开展的一系列岩石成因研究,科研人员提出嫦娥六号玄武岩源自一个极其贫瘠的月幔区域,称之为“超亏损月幔”。“超亏损月幔”缺乏那些容易在熔体中富集的“不相容”元素,如:钾、磷、稀土元素等。


“‘超亏损月幔’的形成有可能是最初岩浆洋分异结晶后形成、未受后期事件扰动的。但考虑到着陆区的特殊性,我们还提出了另一种可能。”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说,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巨型撞击事件引发的后期强烈火山活动可以影响并改造相对较浅的月幔区域,相当于做了一次“大抽血”。


根据这一解释,大量岩浆(熔体)被抽取出来并喷发到表面或侵入到地壳中。被抽走岩浆后剩下的月幔物质,“不相容”元素几乎被榨干了,变得极度“贫瘠”,便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超亏损”状态。


“这一过程不仅会导致嫦娥六号月幔源区‘不相容’元素的亏损,还会造成挥发性元素丢失以及同位素分馏等。”李春来说,进一步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将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难得机遇。


策划:陈芳

记者:胡喆、刘祯

统筹:吴晶、谢良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版权归属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kk

相关文章

  • 1935.3克样品,首次揭示!月球样品又有新发现!嫦娥六号揭示月背演化密码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这些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征,首次让人们得以了解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为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刷新了人类对太阳系天体演化的认知框架。——
  • 荣耀L4级手机智能工厂首次公开 7月4日,荣耀全球首座L4级手机智能工厂正式公开,据介绍,该工厂作为荣耀独立后首个自主投资超10亿元建设的基地,75%以上产线工序实现自动化,并通过工信部CMMM四级认证,成为业内唯一L4级智能工厂,每28.5秒即可下线一台折叠屏手机。
  • 首次记录!又有珍稀动物“光临”肇庆→ 哇!又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光临”肇庆!PART.1肇庆首次记录阳彩臂金龟的雄性活体近日,怀集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该保护区首次记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阳彩臂金龟的雄性活体,也是肇庆首次记录。△放生后的阳彩臂金龟。怀集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 供图保护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阳彩臂金龟具有
  • “投资青海”国际经贸合作推介会将在西宁举办 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范程程)记者从青海省商务厅获悉,青海省商务厅将于6月25日上午在西宁举办“投资青海”国际经贸合作推介会。本次推介会参会嘉宾规格高,企业涵盖范围广。推介会首次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国际组织代表和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相关地毯商协
  • 深夜惊喜!王欣瑜柏林站大爆发,将高芙淘汰出局,首次战胜世界前二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WTA官方社交平台图)北京时间6月20日凌晨,WTA500柏林站第二轮,中国金花王欣瑜直落两盘,以大比分2-0战胜世界排名第二的高芙。王欣瑜是通过资格赛进入到柏林站正赛的。在郑钦文退赛之后,她是本站中国选手中的“独苗”。首轮,她顺利晋级,在第二轮就要对阵新科法网冠军高芙,赛前各
  • 破局海上碳转运难题,全球首单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在洋山港完成 又一全球航运绿色转型“首单”落地上海洋山港——6月19日,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OCCS)系统完成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LCO₂)接卸作业,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船对船接卸再利用”的完整生态闭环,为全球航运减排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船舶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其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 He runs 4,200 kilometers from Shenzhen to Mount Qomolangma in 54 days Recently, 55-year-old ultra-endurance runner Bai Bin has completed an extraordinary challenge. He ran 4,200 kilometers from Shenzhen to the Mount Qomo
  • 湖北省地质局开展“科学与中国”地学科普博州行活动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程想 李娜 刘汉生)6月4至5日,湖北省地质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展“科学与中国”新疆博州行活动,该局下属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科普创新团队前往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博乐市第九中学和双河市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开展系列科普讲座。活动中,湖北省地质局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