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小语:涂鸦小分队的人有一句口号: 画什么才重要!怎么画和画成什么,没那么重要!

图一 《对工作说“不”》 纸本 彩墨 65cm X 45cm 李公明 2025年5月1日作
据“澎湃新闻·思想市场”(2025-05-01),经济学学者梁捷及政治学学者林垚于4月26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进行了一场关于大卫·弗雷恩(David Frayne)的著作《对工作说不》(The Refusal of Work : Rethinking Post-Work Theory and Practice)的对谈,探讨的问题是:对工作说“不”是不是不接地气、我们为何无法对工作说“不”、我们是否有可能对工作说“不”等一系列问题。我还没有读到这本书,只是从一些摘录中看到作者的一些观点:工作问题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因此需要有政治性的解决方案;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自由去实现自主的自我发展,一群在英国对工作说“不”的抵抗者正在积极寻求一种替代性的方案。
由此我想到让-伊夫·弗雷蒂涅(Jean-Yves Frétigné)撰写的安东尼奥·葛兰西的传记《生活就是抵抗》(To Live is to Resist:The Life of Antonio Gramsci, 2021),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刊登了娜迪亚·乌尔比纳蒂(Nadia Urbinati)为该书撰写的前言(王立秋译,2025-04-27)。对工作说“不”就是生活中的一种抵抗。

图二 《流动打工人的信》 纸本 彩墨 65cm X 45cm 李公明 2025年5月1日作
五一劳动节期间,“澎湃新闻·湃客”发表了五组流动劳动者的书信(张乐天整理),“历史的魅力,也许也藏匿于一摞摞尘封书信的褶皱之中……字里行间,不仅有商业意识的觉醒、政策变革中的裂隙,还有经济神话下的琐碎......它们是社会转型期的微观样本,描摹出八九十年代劳动者在城乡流动中流转的心事。让这些沾着机油与汗水的字迹告诉我们,一群人如何用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在流动的时代中为自己架起桥梁。”(编者按)还没有看完这些书信,心有所感,想象出一个流动打工人的肖像,和他走过的小路和家乡的树。
(2025年5月3日于流溪河畔)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李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