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位于蚌埠市的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等关键产品充当了重要角色,继续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发射保驾护航。
随着卫星互联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商业航天赛道也进入竞速时刻。在这场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一个看似与"航天"无关的皖北城市——蚌埠,却以黑马之姿闯入赛道: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百吨级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全省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即将竣工……
这座曾以玻璃、滤清器闻名的传统工业城市,正悄然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版图上的“新势力”。破局商业航天新赛道,蚌埠的底气从何而来?
产业破局:从"落定一子"到"下一盘棋"
蚌埠的航天基因可追溯至1979年成立的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0七研究所光电集成器件研究分所(现为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其研制的传感器曾应用于长征系列火箭。
科技创新的基因,催动一颗颗创新创业“种子”破土生长。2019年,以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发、装配测试和配套飞行为主营业务的九州云箭遇到了资金难题,同时为选址建设试验测试基地而苦恼。禹会区委区政府了解到这个信息后,决定给予5000万元投资,并提供了辖区的大洪山废弃矿坑建设试验场。“多方寻找,终于找到这一处废弃矿坑,非常适合我们建造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奇介绍,有了禹会区满满的诚意,企业果断选择落户蚌埠。

九州云箭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车间。(图/禹会区委宣传部)
九州云箭的到来,成为蚌埠市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落棋第一子”,让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无到有”。
更大的转机出现在2021年。蚌埠市在梳理产业家底时发现:全市竟有多家企事业单位涉及航天配套,但长期处于“零散配套”状态。蚌埠市决定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全市六大新兴主导产业体系,重点布局火箭发动机、卫星载荷、数据应用等领域,真正开启了商业航天产业化布局,吹响了启航“星辰大海”的号角。
踏入商业航天新赛道,蚌埠不是盲目选择,而是基于科学论证的选择:蚌埠曾是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积淀;全市集聚了众多国家级大院大所,比如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MEMS传感器和陀螺仪、双环电子的精密电阻器、中电科40/41所的继电器和连接器等精密电子元件,在航天设备、航天发射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0多个,本地10余所高校及职教机构可为商业航天产业输送企业管理、数控、机加工等专业人才……
布局产业新赛道,才能拓展产业新天地。为抢抓发展机遇,禹会区把商业航天作为全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在2023年8月开工建设了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这也是安徽省首个以商业航天为核心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如今,产业园全面进入收尾阶段,工人们正在忙着进行装饰施工和道路绿化作业,为产业园建设进行最后冲刺。

加快建设中的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图/禹会区委宣传部)
产业园按照“1+4+N”的产业空间布局,即建设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4个基地即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商业航天电子零配件基地、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据统计,蚌埠集聚了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火箭发动机、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体制造及总装等产业领域,聚力打造“研发—制造—测试—应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
科技赋能: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走进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车间,记者看到一批防热产品正在进行加工处理、烘烤固化等流程。“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HIC防热材料,耐温大概在2100度,可以抗住飞行速度在11马赫左右的高音速飞行器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相当于给飞行器穿了一层坚固的‘防热衣’。”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晓露介绍。
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提供火箭及高速飞行器设计的全链条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禹会区以来,企业深耕防热设计及产品生产等领域,研发的HIC材料具有轻质、极低导热率、耐烧蚀等优点。目前该公司已建成三条先进的生产线和检测体系,以及一套非标大型力热试验服务平台和一套完备的材料研发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空研究院等均有业务往来。“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以科技力量驱动产品和服务的不断迭代升级,助推蚌埠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洪晓露说。
为加快培育产业制造创新平台,除了依托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和四十一研究所等驻蚌科研院所,蚌埠还选择和航天领域专业大院大所“联姻”:与中国航天唯一的综合性总体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深入合作,高质量编制完成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锚定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航天级关键材料、动力系统共享测试服务等细分赛道,为全市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找准了“赛道”;加大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力度,深入开展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如果没有大院大所的技术、资源等支持,想形成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那是不可能的。通过依托大院大所的支撑,加快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助力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加速集聚。”禹会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宏洲说。
当初科技种子“破土而出”,如今“创新雨林”蔚然成势。九州云箭建成投用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并成功研制出“凌云”和“龙云”两款液氧甲烷发动机,经历了万秒以上整机试车,实现了我国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变推力技术上零的突破;深蓝航天推出国内首个、2027年载人飞船首次亚轨道载人旅行飞船船票预售,未来执行该亚轨道飞行任务的深蓝航天可回收火箭“星云一号”将在蚌埠生产……

位于大洪山的九州云箭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图/禹会区委宣传部)
在商业航天的竞速赛中,蚌埠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逐步实现从“单一制造”向“全链条创新”的跃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基金加持: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商业航天产业研发投资大、周期长,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市场牵引以及技术创新,也离不开产业投资的支持。
为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蚌埠依托“资本+政策”的配套措施,推动规模50亿的安徽和壮高新技术成果基金、规模20亿的安徽省新一代信创产业基金全力支持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基金的撬动作用,助力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目前已投资星河动力等多个商业航天产业项目。
九州云箭也是基金红利的受益者之一,当初禹会区5000万股权投资的“雪中送炭”,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落户蚌埠后,企业坚持创新升级,从2021年底交付首台10吨级“凌云”发动机,到如今实现70吨级的跃升,再到百吨级研发攻关,估值从2亿元增长至30亿元,已成为商业航天动力领域的头部企业。
除了存量基金外,蚌埠进一步瞄准商业航天产业链各环节,设立更加聚焦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在2024年初,蚌埠禹投集团、蚌埠投资集团、国新国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发起设立商业航天专项基金——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为10亿元,分两期设立,主要用于投资商业航天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标的。
2024年12月31日,该专项基金与椭圆时空、易科奇进行增资协议签约,投资金额合计1.05亿元,并促成两个项目签约落地,其中椭圆时空计划在蚌建设智能卫星工厂项目,总投资约10.2亿元;易科奇计划在蚌建设5G卫星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
以1.05亿元引来总投资11.7亿元的大项目,这是蚌埠发挥基金招商“杠杆效应”的一个生动案例。在如今招商新形势下,过去靠政策让利的“内卷”式招商越来越难以为继,蚌埠把方向瞄准了“基金招商”这个新模式。通过资本赋能,由以往“店小二”升级为“合伙人”,有效提升了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专项基金的主攻方向更明确、更精准,与产业发展、项目招引、企业创新等紧密关联,能够有效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蚌埠禹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商业航天专项基金撬动作用,引入通导遥一体卫星制造、卫星通信、液体火箭发动机、SAR卫星研制和卫星数据服务等细分领域企业,初步构建覆盖“卫星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运载发射保障—数据应用服务”全链条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集群。
服务护航:从“阳光雨露”到“万物滋长”
在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规划建设初期,为方便企业后期生产,根据企业特殊需求,产业园为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深蓝航天、椭圆时空等企业进行了定制化厂房建设。“目前深蓝航天已入驻并投产,九州云箭、椭圆时空已进场装修和施工,凌空天行厂房已竣工验收,通过倒排工期,确保厂房尽快交付给企业使用。”蚌埠禹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位于商业航天产业园的深蓝航天新厂房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激光高能焊接机械臂,对火箭燃料贮箱底座进行焊接。“贮箱直径3.3米,高5米左右,但箱壁是只有1.5毫米厚的不锈钢,普通焊接容易造成变形,通过激光焊接更容易控制误差。”深蓝航天蚌埠基地负责人刘明亮介绍,公司下一步将合理利用好新厂房空间,加快建设自动化焊接生产线,计划今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

深蓝航天厂房内,技术人员正在对燃料贮箱进行焊接点标注。
蚌埠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也为全市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4月23日上午,在禹会区大洪山试验场,随着一声巨响,九州云箭进行了今年来第35次火箭发动机校准性测试。“今年上半年正在全力保生产,完成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14台发动机订单的交付。”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邢斌介绍,“目前我们研发人员中有30%左右来自蚌埠,生产线技术人员更是实现了100%本地化。”为做好人才保障,蚌埠与市内高校开展逐梦星海·才聚珠城——“生”临“企”境航天产才融合双选活动,为行业人才赋能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据介绍,蚌埠每年更新《市级产业扶持政策清单》,通过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设备融资租赁贴息、人才专项支持等政策,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要素保障,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高度协同、密切配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环境,积极构建校企合作、银企合作、社企合作等平台,提升人才、资金、政策等服务保障,为产业集群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王宏洲说。
为加速商业航天产业集聚,蚌埠把商业航天作为蚌埠市第六大产业集群,以"龙头带动、链式发展"的思路,通过精准招商,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发展。截至目前,蚌埠市已累计签约16家商业航天企业,协议总投资55.2亿元。产业链上已有规模以上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
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将于近期举办,通过邀请相关企业及专家参与,进行产业推荐、项目路演等,不断提升蚌埠商业航天产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下一步,蚌埠将紧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高位推进招商引资质量和实效,不断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预计到2035年,全市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达到百亿级,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
当"蚌埠制造"的火箭发动机一次次点火升空时,这座曾为神舟飞船输送“毛细血管”的淮畔城市,正在商业航天的星辰大海中,书写“一飞冲天”的航天雄心故事,在中国商业航天版图中标注出“蚌埠坐标”。(记者 李旭 李学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