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首次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监管要求、首次设立分期支付机制、首次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近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提出多个首次举措,支持上市公司借助并购重组做大做优做强。
并购重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技术升级的需求不断升温。仅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已披露资产重组超600单,已实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
过去,一度出现审核流程繁琐、周期偏长、对新兴业态包容性不足等问题,让一些优质并购项目无奈搁浅,市场呼吁进一步松绑,为更多企业畅通并购重组通道。此次修订直奔难点堵点,对症下药,在简易审核程序、创新支付方式、提升监管包容度等方面作出优化,旨在为上市公司强身健体提供更高效便捷、灵活包容的工具箱,为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快车道。
更高效,项目审核跑出“加速度”。此次修订建立简易审核程序,符合条件的重组交易无需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委审议,证监会将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决策。审核流程的压缩,能有效降低企业并购的时间成本,消弭交易不确定性,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积极开展小额、快速的重组项目,帮助上市公司更快速地抓住市场机遇,完成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
更包容,精准服务“硬科技”。新规提高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变化、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监管的包容度,将上市公司应当充分说明并披露本次交易有利于“改善财务状况”等要求,调整为“不会导致财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不会导致新增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及严重影响独立性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更适配科创企业研发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特性,体现出对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为“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创造了良好条件。
更灵活,变“一锤子买卖”为“分期付款”。过去,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需一次性完成全部股份发行,资金筹备是个难题。新规建立分期支付机制,上市公司可视后续标的经营状况,灵活调整支付股份数量。分期支付、周期延长,给上市公司创造了更宽裕的时间窗口,缓解了并购中的资金压力,使企业能够更从容规划资金用途。
更畅通,解除耐心资本后顾之忧。以往,一些私募基金想要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但面对动辄多年的锁定期,常常望而却步。新规对私募基金投资期限与重组取得股份的锁定期实施“反向挂钩”,明确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48个月的,锁定期限可相应缩短。投资期限越长、锁定期就越短,有效解决了私募基金退出难题,畅通了“募投管退”良性循环,鼓励私募基金安心担当起长期资本的重任,能更好地引水入渠。
多个优化举措的推出,既回应了经营主体诉求,也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折射出监管部门对并购重组的重视。随着新规的落地实施,可以预期的是,并购重组市场将迎来活跃、高效、高质量的新气象,为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