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赏花经济”激活消费新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9:44:00    

【专家点评】

作者:王艺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教授)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抓手。消费市场运行规律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把握消费时令节奏,因时施策、顺势而为,不仅能有效激发消费潜能,更能推动多产业协同发展。今年春季,全国多地依托花卉资源禀赋,将传统踏青赏花活动升级为融合文化体验、休闲消费的复合型经济活动,不仅直接带动文旅消费升温,更形成了农业增值、文化赋能、旅游增效的良性循环,为培育新型消费增长极提供了创新范式。“赏花经济”之所以能持续释放消费活力,变颜值为产值、变风景为“钱景”,主要在于升级了“花样”、补强了“花链”、拓展了“花边”。

消费场景有了创造性融合。当前,消费市场正经历从功能满足向追求体验的质变。踏青赏花活动也升级为多维度沉浸式体验的立体模式。各地构建起“日赏繁花、夜观星火、食住行游一体”的复合场景,不仅破解了花期短暂的自然局限,更让游客从“瞬时打卡”转向“深度驻留”,形成“一地生多景、一景带多业”的协同效应。

产业链条有了拓展性延伸。“赏花经济”始于花,但不止于花。当前,各地正积极促进“赏花经济”产业链延伸。一方面,在纵向上做深价值,构建起“种苗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周期产业链,开发花卉精油、食用花宴、文创衍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推动融合,加快推动形成“赏花+文旅+康养+教育”的跨界矩阵,推出花田写生、芳香理疗等新兴业态。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双向发力,催生“一朵花撬动多产业”的生态,加快释放“赏花经济”的乘数效应,实现从“一枝独秀”到“花开满园”的良性循环。

服务体验有了精细化升级。当前,“赏花经济”正从单纯吸引客流向精细化服务运营转型,推动“流量池”向“口碑场”的质效转化。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到结合当地优势推出特色文化体验项目,无一不使消费者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形成“以服务留口碑、以口碑引流量”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可以说,这场始于春天的视觉盛宴,正演变为一场贯穿四季的产业革命。如何破解“花开时人潮汹涌,花谢后门可罗雀”的周期律,成为推动“赏花经济”从现象级热点向长效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命题。

养好“花骨朵”。“赏花经济”以花为本,夯实“赏花经济”可持续发展根基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生态层面,需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因盲目引进外来花种导致“一花开百花残”的生态灾难;同时,通过轮作休耕、生态修复等手段维护种植区域的生态平衡,将“花田”视为有机生命系统而非短期消费资源。在科技层面,应聚焦花卉品种改良与种植模式创新,构建“四季有花”的供给能力,并通过不同花卉的时空搭配形成连续景观。

做好“花文章”。“赏花经济”需摆脱视觉消费的浅层逻辑,向文化价值与产业协同要效益。在文化维度上,应挖掘花卉的精神象征、历史脉络与民俗内涵,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通过场景叙事、艺术创作等手段增强体验深度。在产业融合上,应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引擎,催化农业基因、文旅流量等多元要素的交互反应,形成“数据流牵引价值链”的跨界融合生态。

建好“百花园”。破解“千园一面”困境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强化地域特色识别度。各地需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将花卉景观与地理特征、历史文脉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基因解码形成独特IP,避免简单移植外来模式导致的审美疲劳。在区域协同方面,需建立跨域资源调配与特色互补机制,依托花期衔接、文化呼应形成全域赏花网络,变零和竞争为共生共赢。本质上,百花园建设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特色化、系统化的价值创造,实现从景观复制到文化再生产的跃升。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赵明昊、靳昊、孙金行、苏雁、徐鑫雨、宋喜群、李志臣 光明日报通讯员 俞显峰、张伟、齐敬刚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07版)

相关文章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水润山绿 拉萨打造生态宜居高原新城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载光阴荏苒,雪域高原沧桑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千年古城拉萨在打造“水润城、绿满城”中,不断焕发新活力。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镜头,去感受这座高原之城的生态宜居新变化。盛夏时节,拉萨河碧水蜿蜒,像一条哈达环绕高原古城,远处的南北山满眼翠绿。飞鸟掠过湿地,亲水公园里人们跳
  • 人文学科何以式微?黄峪、茹国烈、陈秋实共话《文化的故事》 人工智能崛起,AI翻译能完全取代人类吗?文科式微,人文学科还有未来吗?人们常常说起“文化”二字,但文化究竟是什么,又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7月25日晚上,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下文简称《文化的故事》)新书分享会在广州方所书店顺利举行。译者、跨文化研究学者
  • 20首“村歌”唱出美好生活,“成渝地·巴蜀情”原创歌曲展演落幕 7月25日,“成渝地·巴蜀情”——“四季村歌”“成渝德眉资”原创歌曲展演在成都开心麻花环球汇剧场落幕。展演现场展演中,来自五城的原创“村歌”轮番唱起——成都《春风铺开羌寨幸福路》的电子羌笛,是古村落与数字时代的温暖握手;重庆《和美乡村摆不够》唱出了山乡从“脱贫摘帽”到“共富增收”的生活宣言;德阳《情
  •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多措并举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 进入炎热夏季,群众涉水活动增多,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紧密结合夏季治安行动,全面排查涉水安全隐患,严打涉水域救生违法犯罪,加强防溺水宣传教育,全力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强化生态巡防 织密水域“防护网”作为国际湿地城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水系发达,分布着多个淡水湖公园和河流,既
  • 【做强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渭源庆坪镇:漫山“薯”光促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活,产业旺则百姓富。今年,庆坪镇紧扣“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当地条件与产业基础,着力打造龚家沟村、线家沟村2000亩脱毒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盛夏七月,走进庆坪镇龚家沟村马铃薯良种示范基地,连片的马铃薯花海肆意绽放,墨绿的植株在
  • 辽宁: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5707.9亿元,同比增长4.7% 人民财讯7月19日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5年上半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15707.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64.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438.4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9305.2亿元,增长5.3%。
  • 成都以“软实力”构建产业硬支撑 西部智谷是“中国软件名城”基地园区。开栏语国家赋予成都“三中心一基地”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聚焦“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成都以“立园满园”行动为抓手,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园区里的优秀企业,宛如一个个“显眼包”,它们或拥有硬核技术,或
  • 北京二季度薪酬报告发布 AI大模型架构师等月薪中位值超4.2万元 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记者冯仪)7月14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2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数据报告(二季度)》(以下简称《报告》),从重点产业、群体、岗位等不同维度对北京市薪酬水平展开分析。二季度,北京市经济延续稳定向好发展态势,市场消费继续恢复,整体薪酬水平保持稳定。在“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