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庞成 伍素文 实习生王硕 姚文琪
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
两年来,从概念萌生到写入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各行各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指引下,正不断释放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既需要突破硬科技‘卡脖子’环节,更需构建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链主企业、数智供应链技术服务平台、政府明确分工,形成协同生态。”近日,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接受南方财经《国资聚焦》专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发展硬科技,硬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更是新一轮国家竞争的主战场。
李稻葵认为,发展硬科技的重点在于科技创新,让其服务于产业变革,带动产业链的升级。目前,人工智能和第四产业的兴起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第四产业即信息服务业未来将占到总经济规模的10%,中国一定会在未来的十年之内,成长出一大批第四产业的新领军企业。不过,李稻葵指出,硬科技是基于长期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不是短期投机的成果,需要研究者和企业沉下心来持续投入。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近年来,广东正以“制造业当家”为核心战略,在硬科技领域集中发力。李稻葵认为,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创新资源最密集的省份之一,培育新质生产力需紧扣自身三大优势,重点在“三个结合”上发力,突破口在于“以实促新”。
南方财经: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李稻葵:过去十余年房地产、基建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总体上那个时代已经过去。
除个别地区外,房地产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的拉动作用,较前20年已下降许多。再依靠基建拉动经济同样也有难度。因此,下一步促增长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是经济升级的必由之路。
首先是双碳和能源安全产业。第二个重点产业方向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所有传统行业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改造一遍,从红海中挖掘出增量价值。第三个产业方向为“补短板”的产业。“补短板”意在掌握产业的关键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溢价最高。一旦在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产业的盈利能力可以大幅提高。第四个重要方向为保障经济安全的产业领域,要做好全产业链的配套跟进,保障相关零部件亦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而对于其他国已完成开发落地、我国尚未掌握的技术,在当前形势下,为保障技术安全,很可能需要自己再从0到1,跑通一遍。
还有一个关键产业为科技创新领域。人工智能是硬科技的重要方向。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却无法像人类一样灵活地与物理世界互动。下一阶段,人工智能需要实现 “行动 - 认知 - 知识” 的融合,这就要求突破拟人化表情系统和仿生皮肤感知等技术难关。要让机器人能拥有人一样的皮肤。比如机器人和人握手,要能敏锐感知柔韧度、温湿度等物理特征,感受个性和心理变化等。
南方财经:产业革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同主体应当承担怎样的角色?
李稻葵:产业革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关键在于通过产业链的系统性升级打破传统发展壁垒。
供应链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既是产业变革的胜负手,也是新质生产力能否落地的决定性变量。其中,需要链主企业、技术平台、政府三方实现协同,链主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应主导降本增效,激活全链条活力;技术平台需发挥共享赋能作用,让中小企业能低成本获取数字化工具,避免因资源不足被边缘化;政府则要承担起标准制定与政策托底的职责。
政府和企业各自都要做好自己的功课,企业的优势是“前线打仗的士兵”,最清楚数字技术怎么能够马上用到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上面来。但与此同时,企业往往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标准,很难与别国企业、政府谈判,这个时候政府就应该出面来定标准,出面协调各个企业之间的数据问题。政府和市场还有企业要同向发力,而不是互相阻碍。
南方财经: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变革有何意义,中国在此方面有哪些优势?
李稻葵:信息服务业作为科技进步中产生的第四产业,是进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在发展信息服务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国内制造业体系完善,能够生产信息服务业所需的数据、计算元器件,为信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其次,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十几亿消费者在出行、饮食、购物等方方面面都习惯使用信息服务,中国的信息服务业市场广阔。
最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重视IT行业、着重发展工科的背景下,每年有超百万的信息产业人才毕业,这些人才将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
中国一定会在未来的十年之内,成长出一大批第四产业的新领军企业,这类企业很可能是目前已经具备成熟跨国生产及硬件生产经验的一批企业。例如,联想把硬件跟软件结合在一起,从硬件走向信息服务,是一条正确且有发展前景的道路,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义。
南方财经:DeepSeek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特别是耐心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方面?
李稻葵:要让科技创新真正筑牢发展基础,还需要耐心资本的支持。当前全球经济存在不确定性,这延长了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周期,企业要做好 “坐十年冷板凳” 的准备。企业需做好“长期战”准备,企业及投资者均需调整心态,坚定对中国市场基础逻辑的信心,同时以耐心等待机遇。
硬科技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它基于长期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不是短期投机的成果,需要研究者和企业沉下心来持续投入。第二,它具有突破性的应用成效,能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第三,它能够迅速产业化,产生实实在在的投资价值。
以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为例,“不急于上市、保持资金从容”正是耐心资本的典型实践。
耐心资本要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资本需向合作伙伴阐明科技革命的长期性,“短期跟风难有本质突破”;二是引导企业接受“坐十年冷板凳”,通过厚积薄发实现技术跃升。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方需建立容错机制,避免因短期压力放弃有潜力的长期项目。
南方财经:国有企业在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关键要解决怎样的问题?
李稻葵: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面临的核心矛盾体现在体制机制层面,对创新的容错空间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国企不敢试错。但是,国有企业被视为耐心资本的主力军,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未来5-10年促增长关键在产业和科技创新,“国家队”要承担起重要职责。国企参与科技创新,可以参考国务院国资委“AI+专项行动”,通过设立专项创投基金来参与市场创新,再利用自身的规模场景优势,来放大创新成果。
南方财经:广东应如何因地制宜培育科技企业生态、构建有利于战新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国企在这方面可以怎么发挥作用?
李稻葵: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创新资源最密集的省份之一,培育新质生产力需紧扣自身优势——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链完备、开放前沿,重点在“三个结合”上发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结合、国企引领与民企活力结合、本土深耕与国际合作结合。
广东的突破口在于“以实促新”——用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支撑科技创新,用国企的稳定性对冲市场不确定性,用开放优势链接全球资源,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市场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