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场上,身着23号球衣的老刘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这本书真的属于我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7月21日中午,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一病区的陈师傅,从护士手中接过一本包着透明书皮的《超神机械师》,手指微微发颤,他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眼里闪着光。
这是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护理部完成的第167个“微心愿”。
2023年起,医院发起“微心愿守护”活动,向住院患者征集愿望清单。这些患者大多需长期住院,有的甚至数年未能踏出病房。
一本心心念念的小说,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一次时隔6年的超市之旅……这些看似平凡的愿望,被郑重地写进“微心愿”清单,再由医护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一一认领、点亮。
两年多来,167个“微心愿”如点点星光,温暖了患者的世界,也映照出宁波这座爱心城市对特殊群体的温柔注视。
“6年了,我终于逛了回超市!”
在医院的“微心愿”表格中,“逛一次超市”被描红标注,这是六病区顾先生的心愿。大学毕业的他因病情反复,6年未踏入超市,平日只能通过电脑研究商品价格,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
“走,今天我们陪你一起去逛超市!”那天,三位志愿者陪着顾先生来到医院附近的一个大超市。
一进入超市,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饼干、面包、蛋糕……顾先生眼睛都亮了,他如同一个兴奋的孩子,仔细对比饼干的价格,轻轻抚摸面包的包装袋……最后抱着一堆零食和笔记本结账。在志愿者的陪同下,他还到炸鸡店买了炸鸡。
“这才是生活啊!”回来的路上,他心满意足地说:“6年了,我终于逛了一次超市。”护士发现,回院后的他变得爱笑了,甚至主动帮病友算起了“购物省钱攻略”。

患者们的“微心愿”。
23号球衣与“人生高光时刻”
二病区的老刘总爱翻看一张照片:他穿着23号球衣,在篮球场上跃起投篮。这件印有他姓名的定制球衣,源于他“想打一场比赛”的心愿。
老刘最喜欢看篮球赛,梦想着自己也能像运动员一样在赛场驰骋。为帮助老刘实现这个愿望,医院篮球协会特别组织了一次病友篮球比赛,二病区的护士娄荣磊还特意为老刘定制了一件印有他姓名的23号球衣。
那天傍晚,华灯初上,一场特殊的篮球赛在康宁医院篮球场举行。老刘穿上他的23号球衣,热身、投篮、运球……在大家的带动下,老刘迅速融入团队。
在一声声鼓励中,他越发活跃,每进一球就振臂高呼。那一刻,他俨然就是场上的明星。
“那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一天!”他说。如今,球衣成了他的“珍宝”,比赛照片则被压在枕头下,每晚睡前都要看一眼。
医院为他举办个人画展
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花鸟图,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宠物,一系列十二生肖素描画……谁能想到,这些生动的画卷均来自康宁医院患者青云(化名)之手。
说起去年9月在康宁医院为青云举办的个人画展,医护人员们不由又对他的画作啧啧称赞。
让人意外的是,青云的绘画属于零基础,他的绘画技能是在康宁医院住院期间自学的。在他的勤学苦练下,他画得越来越像,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但自学画技的青云很快便碰到了绘画瓶颈,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他写下了自己的心愿——“提升绘画水平”。
为帮青云实现“微心愿”,医院联系了洪塘中学美术老师吕万霞免费授课。吕老师隔段时间就会来病房教青云,更多的时候,青云会在线上向吕老师请教。
憨态可掬的鼠,神骏飘逸的马,霸气侧漏的虎……青云的画技越来越好。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医院特别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看着参观者“被惊艳到”的眼神,青云悄悄对护士说:“原来我真的能做成一件事。”
如今,青云穿上红马甲成为了医院志愿者,帮忙维护秩序、开导病友,眼里满是光彩。“我想把收到的温暖传递下去。”

青云原创的卡通人像花束。
“我的病人我来宠!”
这样的“微心愿”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长期卧床的老王想吃猕猴桃,护士小郭一勺勺喂他时,老人泪流满面;老宋念叨家乡味的卤牛肉,爱心人士许女士连夜炖煮送来;患者老张生日那天,食堂师傅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份香气扑鼻的炒面……
这些“微心愿”的背后,是一场爱的接力。
“我的病人我来宠”成了医护们的口头禅,更令人感动的是,院外的爱心人士也开始加入这场温暖接力,从最初的几人增至数十人,今年更有人一次性包揽了6个心愿。

爱心人士抢领患者“微心愿”。
“他们要的不多,只是一点被看见的温暖。”护士王苗妙说。这些“微心愿”像一扇窗,让社会看见精神障碍患者对生活的渴望——他们并非“与世隔绝”,只是需要更多理解和陪伴。
医院护理分管副院长陆萍说,未来医院将扩大“微心愿”覆盖面,并探索更多“小切口”服务模式,例如艺术疗愈、手工疗愈、成长小课堂等,帮助患者重建社会链接。
采访中,一名患者的话令人动容:“原来,还有人记得我们,在乎我们。”
这些“微心愿”如星光,虽微弱却足以照亮孤独的角落。而宁波这座城市的温度,正藏在这些“记得”与“在乎”里。
记者 陈敏 编辑 刘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