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兴安盟扎赉特旗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荡间成群的大鸨舒展羽翼,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它们悠长的鸣叫声与潺潺的流水声交相呼应,宛如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
就在这片被誉为濒危物种“生命摇篮”的生态秘境中,一则喜讯传来: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学校入选全国首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名单。

北京斯玛特研学团队到自然学校开展研学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交界处,它以湿地与珍稀鸟类保护为核心,独特的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犹如一座巨大的生物宝库,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学校扎根于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自2003年开始筹建,历经三年精心雕琢,于200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自2019年获评自治区级自然学校到如今跻身全国首批示范行列,这座生态教育基地逐渐成为青少年亲近自然、探索生态奥秘的重要窗口。

研学现场
走进自然学校占地500平方米的展厅,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驻足观赏。“原来大鸨是这样觅食的!”来自北京斯玛特研学的同学们围聚在立体展板前,发出阵阵惊叹。
展厅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觅食、求偶、御敌的珍贵画面,通过高清摄影与立体模型的巧妙组合,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六大主题展区,以精心绘制的生态图谱、真实还原的微缩景观,完整地呈现出保护区内珍稀鸟类的生活状态,还立体再现了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转奥秘。147件动物标本、60件植物标本错落有致地陈列其中,搭配70幅鸟类摄影作品,每一件展品都仿佛一位无声的导师,向参观者诉说着生命的奇妙与珍贵,成为青少年认知生态的生动教材。
在生态教育实践中,自然学校积极构建多维度教育体系。每逢“大鸨节”暨“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重要节点,保护区就摇身一变,化身为开放式课堂。
鸟类专家手持望远镜,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候鸟的习性;学生们背着标本夹,在湿地边认真记录植物的生长轨迹。年均5场系列科普活动,吸引了超过千名群众沉浸式体验自然的魅力。通过趣味手册、互动游戏等形式常态化开展的“十禁”宣传,让2万余名群众树立了生态保护理念。

研学的孩子认真听着讲解
“我们已与周边12所学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自然学校负责人指着墙上的研学日程表介绍说。自2011年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来,自然学校始终坚持对青少年免费开放,年均接待研学学生及家属1000余人次、外地研学团队500余人次。
“此次入选,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自然学校负责人刘玉兰表示,自然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教育方式。计划引入AR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大鸨等珍稀鸟类的活体状态,全方位再现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转过程。希望借此让更多青少年沉浸式感受自然魅力,成长为守护生态文明的绿色使者。
暮色渐渐笼罩大地,自然学校的灯光却依然明亮。展厅里,几名学生在互动地图前驻足,屏幕上闪烁的光点实时显示着保护区内鸟类的分布情况。窗外,晚归的候鸟划过暮色中的湿地,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这座从草原湿地中生长起来的生态课堂,正通过千万次生动的讲解、无数场沉浸式体验,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来源:岭上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