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半月谈评论:别让高校青年教师陷入“科研短期主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0:05:00    

近年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各地高校注重在“破五唯”中突出“立新标”,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标准更为多元、科学。近期,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高校发现,“破五唯”改革成效显著,但不少“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在更多样的考核标准要求下,压力却不减反增,担忧陷入“科研短期主义”。

“脑子最灵光的时候没有精力出成果”

面对领导的要求,什么任务都敢接、什么工作都会做;对于领导重视的事情,不管能不能完成,都先表态“没问题”。不少青年教师认为,做科研本应向“专家型学者”努力,但如今在“非升即走”和名目繁多的考核标准下,自己却成了“全能型临时工”。

“考核确实多元了,但要做的任务也更多了。”某高校一位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相较于过去相对单一的考核标准,如今要求“干啥啥都会”,一些志愿服务、企业课题、基层工作等都纳入到职称等考评体系内,自然“压力山大”。

“有的时候都会忘记,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研究的。”一位青年教师表示,一些高校也出现“996”现象,但依然没有充足的精力投入科研。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当下部分青年科研人员主持项目机会少,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或要处理课题组填表、报销等行政性事务,或被派去参加各种非科研性质的会议、活动等。

多位受访者表示,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被要求填报各种评估表格、撰写报告等,使得教学科研本职工作遭受挤压,职业发展目标出现偏移。还有高校老师表示,本土博士留校往往需要承担许多非科研任务,而留洋归来“就算不太参加学校事务,一般也没人会说你”。

年龄和科学创造力关系密切,大多数科学家的科学创造力高峰是在中青年时期达到的。“脑子最灵光的时候没有精力出成果。”多位受访青年科研工作者表示,这个时期往往也是经济、心理压力最大的时期。“自己常做‘纸面科研’‘表格科研’,就是没精力做长期科研。”一位青年教师直言,“指标太多,工作都可能保不住,还谈什么搞科研?”

发论文时“求热”,转成果时“遇冷”

青年科研人员被文山会海、表格报告“捆住手脚”,实际反映出评价体系与创新规律的错位。在具体科研工作上,青年教师群体期待优化人才使用机制,提高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破解选题难、资源难、转化难的困局,持续释放科研活力。

一面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热门领域的“过度竞争”,一面是基础学科的冷清和成果转化的困境,这是许多“青椒”们的共同感受。一位入职某高校不满一年的青年教师表示,为保科研项目的命中率,宁可放弃长期积累的冷门方向,选题陷入追热点、蹭热度怪圈,而热门领域却出现“模板化创新”“跟班式科研”等现象。

2024年8月,《中国科学基金》刊文指出,近年来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率(资助项目占接受申请项目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25%下降至2022年的17%,部分学科方向甚至下降至10%。较低的资助率或将催生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环节产生过度竞争,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健康发展。此外,多位受访青年科研工作者表示,在项目评审等过程中,“打招呼”的情况并不罕见,“是谁的学生”有时比“做什么研究”更为重要。

“即便申请到项目,实验设备也得排队。”某高校一位老师告诉半月谈记者,青年教师项目经费紧张,要做实验只能在凌晨、中午等其他团队不使用的空闲时间“蹭设备”。

考核导向要求下,重论文轻应用导致出现一批“纸面成果”,而缺乏市场洞察和创业经验的青年学者,即便手握技术项目,也难跨过小试中试的资金资源鸿沟。“很多年轻学者不了解市场真正需要什么,做出成果也不吆喝,最后造成产学研对接的‘双向嫌弃’。”某高校一位负责对外合作的办公室主任认为,项目结题后向市场再延伸一步的工作缺乏牵头主体,实验室到生产线之间仍然“缺环断链”。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青年科技人才应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受访专家认为,要将教育评价改革推向深入,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新生态。

南开大学教授祁艳玲等学者建议,加大对基础研究项目的长周期资助,延长整体考核年限,允许“失败”,并回归“预聘-长聘”的制度理念,筛选有学术志向和潜力的青年学者,让他们专注研究领域或扩展新的跨学科方向。一位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建议,可以建立科技人才“代表作”制度,鼓励科研人员提交最能体现其学术水平和贡献的成果,突出关键成果的价值。

当前在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同行评议的标准和流程仍不够规范,评审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机制。安徽工业大学校长曾杰建议,明确同行评议的标准和流程,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建立评审专家信用档案,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引导科研资源、市场资源向更多“潜力股”倾斜。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张健新建议,可通过青年基金、设备共享等形式保障青年群体的科研资源。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可开展“科研结对”,通过共同攻关、共享经费等方式,弥合区域之间的科研势差。天津医科大学副教授李春雨建议,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不会转、不想转等现实情况,加大“企业导师”等模式试点推广,开展体系化的“科研项目经理”培训,助力青年学者提升科研及产业化能力。

原标题《“纸面科研”“表格科研”,就是没精力做长期科研:“青椒”为何分身乏术》

来源:半月谈

作者:郭方达 戴威

流程编辑:U072

相关文章

  • 新人新作展实力,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片段展示亮相程十发美术馆 2025年8月30日,上海程十发美术馆第一展厅化身流动的舞蹈画廊。作为第三届SIDCT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的重要板块,“片段展示showcase”以游走式观演模式展开。本次活动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策划主办,联合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程十发美术馆等机构共同呈现,来自英、法、美、德等14个国家的20位国
  • 放归丹顶鹤佩戴“飞行黑匣子” 研究人员对丹顶鹤进行动态监测。受访者供图本报讯 记者徐刚报道 为科学监测野化放归丹顶鹤的生存状态与迁徙规律,8月20日,盘锦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利用鸟类追踪技术,共同启动野化放归丹顶鹤的动态监测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高科技手段,为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关键数据支撑。盘锦市鹤类繁
  • 肃南:打通“证结”破解不动产“登记难” 面对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登记难”问题,肃南县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成功化解了全县612套住房“登记难”问题,包括2022年化解了6个小区涉及房屋568套,2025年6月化解了1个小区涉及房屋44套,切实解决了群众在不动产登记领域的烦心事。构建联动监督“责任链”。成立由自然资源
  • “大罢免”再败 赖清德遭遇岛内民意大暴击 8月23日,台湾民意代表“大罢免”举行第二轮投票,根据计票结果,7席国民党民代罢免案无一通过。继7月26日首轮“大罢免”完败、施政满意度暴跌后,赖清德再度遭遇岛内民意大暴击。△岛内媒体报道截图对于赖清德的惨败,中时新闻网、NOWnews、《太报》等多家岛内媒体以“‘大罢免’大翻车”等为题展开报道,“
  • 临颍县召开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推进会 临颍县召开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推进会河南经济报记者 郑浩为推进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8月19日,临颍县畜牧局组织召开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推进会,全县19个项目实施主体、第三方监管公司、第三方粪肥检测公司及县畜牧局相关工作人员参会,会议由县畜牧局局长杨绍辉主持,
  • 佛山三水:大塘镇冬瓜王大赛举办,农文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丰收时节,北江之畔的佛山三水大塘镇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新潮的活力。8月17日,大塘镇在三水北部足球中心举办“塘里农潮、只此青绿”2025年农趣生活节暨第十四届冬瓜王大赛。这场集农业竞技、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公益实践于一体的盛会,展现大塘镇现代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更以“农潮”新风尚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为三
  • 陕西5所高校跻身全球500强 8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5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据悉,本次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共有222所大学上榜,其中13所位列世界百强,与2024年持平。清华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20,排名全球第18,位列亚洲第一。北京大学排名第23,浙江大学排名第24,上海交通
  • 最新消息,事关烟台南站! 据“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一公司”消息近日潍烟高铁烟台南站信号楼封顶!!!近日,由公司承建的烟台南站信号楼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该建筑面积3774㎡,地上三层,含局部地下室,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自2025年4月8日开钻首根桩基以来,项目团队克服工期紧张、环境复杂等困难,通过技术创新与严格管控保障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