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施秉:清明祭扫英烈 传承红色精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6:24:00    

2025年4月2日,清明将至,施秉县白垛乡中心小学开展祭扫革命先烈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师生通过重走长征路、向红军烈士墓敬献鲜花、参观红军战斗遗址陈列室等方式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2025年4月2日,施秉县白垛乡中心小学少先队员在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纪念碑前行队礼。(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施秉县白垛乡中心小学学生向红军烈士墓敬献花圈。(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施秉县白垛乡中心小学学生向红军烈士墓敬献鲜花。(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施秉县白垛乡中心小学学生在红军黑冲战斗遗址陈列室参观。(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施秉县白垛乡中心小学学生在红军黑冲战斗遗址陈列室参观。(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施秉县白垛乡中心小学学生在重走长征路。(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施秉县白垛乡中心小学学生在重走长征路。(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学生在施秉县白垛乡红军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烈。(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学生在施秉县白垛乡红军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烈。(磨桂宾 摄)

2025年4月2日,在施秉县白垛乡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广场,校外辅导员在给学生讲解当年红六军团的战斗历史。(磨桂宾 摄)

来 源:通讯员 磨桂宾 何 敏

编 辑:杨 静一 审:杨 静

二 审:李 炜三 审:宋永宏核 发:杨 旭

相关文章

  • 三沙:古迹里的南海丝路文明印记 央视网消息:南海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千百年与世界交往的海洋文明史。从“更路簿”的泛黄字迹到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看似普通的礁盘下,到处遗存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印记。截至目前,三沙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存点103处,涵盖唐宋、明清及近现代等各个时期,记者来到位于三沙赵述岛上的珊瑚石屋,透过古人的
  • 每日甘肃 | 中国再添1处世界遗产!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考古遗址“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
  • 从千年遗址到未来“地标”,文化活水滋养未来之城 近日航拍的雄安体育中心。雄安媒体中心供图文化,是一座城市活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雄安,文化实实在在地浸润着每一寸土地。考古发掘,让雄安这片土地八千年的辉煌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筑牢城市历史根基;雄安体育中心、雄安图书馆,以及正在建设的城市文化广场、昝岗综合文体中心、雄东综合文体中心、容西
  • 学前教育法正式施行!“去小学化”,还给孩子真正的童年 “吃夹生饭看似饱了,实则伤身——超前学习就是孩子的‘夹生饭’。”海安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园长樊海燕感慨。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学前教育进入“有专门法可依”的新阶段。其中“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课程”的法规,如一块巨石投入教育湖面。记者调查发现,不少3—6岁儿童都接受过拼音、算
  • 10年10次!厦大师生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2016年至2025年,10年10次上榜“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厦门大学考古人在坚守中追寻历史的脉络熠熠烛光 照亮文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拨开层层黄土,文明何其博大。曾经的武王墩一号墓,地表以上的封土高达14米;如今,被挖至地下20米。2024年初冬,随着最后一层填土揭开,尘封2000余年的武王墩一
  • 点赞拾金不昧好少年!姚明熙同学 好样的! 全媒体记者 高锦程 袁晶明 (实习)淼淼5月9日,一场特别的赠送锦旗活动在驻马店市第二十八小学举行。市民赵女士赠送锦旗的行为源于此前发生的一件拾物归还的暖心事。据失主赵女士介绍,5月2日晚,她在人民公园游玩时不慎丢失一部手机。当她焦急地寻找时,驻马店市第二十八小学二四班的姚明熙同学主动将是拾到的手机
  • 云南西畴:“南网知行书屋”点亮3865名乡村师生阅读生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 薛家勇)“我的愿望就是在学校里有一间随时可以阅读书籍的小屋,这样我就能在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里,尽情地享受阅读。‘南网知行书屋’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云南省西畴县兴街镇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刘轩开心地说。西畴县位于云南东南部,这里99.9%
  • 粤桂川共绘思政教育新蓝图 本报讯(通讯员 高秀春) 近日,一场跨区域的思政教育活动在广西梧州市拉开序幕。由广西教育研究院主办、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八桂大讲堂·教研之春”第四十七场主题教研暨全区中小学思政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活动在梧州举办。来自广东深圳、四川成都及广西14个地市的320名思政教育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