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每日甘肃 | 中国再添1处世界遗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3:02:00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

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考古遗址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


此次申遗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遗存要素,分别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处防洪遗迹,还有一处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考古初步判断是与祭祀相关的大型场所。此外,“西夏陵”遗址博物馆还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址。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陵”地面遗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3号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介绍,“西夏陵”遗址整个构成要素一部分是自然要素、一部分是人工要素,共同合成了“西夏陵”的独特景观。西夏在我国的二十四史上没有记载,但它是与宋、辽、金同时存在的王朝,这次申遗是对西夏的重新认识。



西夏王朝于公元1038年建国,1227年被蒙古大军攻陷,此后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前后存续共190年。


20世纪30年代,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定格”下山脚下一片神秘的建筑——圆锥形的“土堆”,并收录进其《中国飞行》一书。


此后,“西夏陵”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1972年至1977年间,考古人员第一次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记载的“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西夏陵”的存在由此确认,它西北傍高山,东眺兴庆府与黄河,背山面水、地势开阔,与山势雄伟的贺兰山共同形成了气势壮丽的陵区景观。



9座帝陵规制类似

诉说西夏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帝陵是“西夏陵”遗产要素的核心之一,在这片广袤的陵区内共有9座规模不同的帝王陵墓,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西夏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9座帝陵虽然面积大小不一,但它们的建筑布局却遵循着相似的规制。每座帝陵都以陵城作为核心结构,陵城四面墙体的中部都设有门阙,四角还巧妙地设置了角阙。走进陵城内部,献殿、鱼脊状突出地表的墓道封土、最高达20余米的陵塔等建筑遗迹依次排列,部分帝陵还特别修建了中心台,彰显王者尊严。


其中高大的土堆被称为陵塔,和中原的许多墓葬不同,它的墓葬并不是在土堆的下方,而是在它距离10米远的南侧,在历史上已经遭到比较严重的损毁。



帝陵所有的墓室均已在历史时期遭毁灭性破坏,目前仅对6号陵的地下部分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采集和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以绿釉琉璃鸱吻、脊兽和雕龙望柱最具代表性;随葬品中以金、银制的马具、饰物等,最为精美。



3号陵是9座帝陵中目前地面遗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地面部分基本呈中轴线对称分布,有明显围合而成的陵城。


陵城南侧向外延伸形成一个月城,月城南墙中部开辟门户,并建有门阙。月城内设有神道和石像生,这些石刻动物仿佛是守护帝王长眠的忠诚卫士。在月城前方,还精心布置了阙台、碑亭等建筑。整个陵域的最外围,四角矗立着四座庄严的角台,勾勒出帝陵的宏大轮廓。



经过近千年风雨,如今这些帝陵的地面建筑主要保存下来的是夯土结构部分。其中,1号至6号陵的陵园格局和建筑遗址保存最为完好,地面遗存清晰可辨;7号陵仍保留着近半数的地面建筑遗址;而8号陵和9号陵则以陵塔的形式延续至今,见证着时光流转。



墓主人身份扑朔迷离

9座帝陵只有7号陵“身份揭晓”


“西夏陵”在仿照唐宋陵寝的规制的基础上,增设了碑亭的规制,遗憾的是,所有的碑亭都遭到严重的毁坏,只有在清理7号陵东西两座碑亭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西夏文及汉文残碑。从中成功拼合出一块西夏文碑额,并考释出碑额上16个西夏文篆书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



由此,七号陵被确定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寿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可以确定主人的陵墓。



而3号陵因其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被推测为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寝



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夏陵”;而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亦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曹旭

监审:穆好强

相关文章

  • 每日甘肃 | 中国再添1处世界遗产!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考古遗址“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
  • 深挖文化资源,激活千年文脉!甘肃省实施“六大工程”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样板 【来源:兰州日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近日举行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立足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以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建筑等标志性文化遗存为依托,全面启动“六大工程”,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样板,推动千年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据悉,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
  • 从千年遗址到未来“地标”,文化活水滋养未来之城 近日航拍的雄安体育中心。雄安媒体中心供图文化,是一座城市活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雄安,文化实实在在地浸润着每一寸土地。考古发掘,让雄安这片土地八千年的辉煌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筑牢城市历史根基;雄安体育中心、雄安图书馆,以及正在建设的城市文化广场、昝岗综合文体中心、雄东综合文体中心、容西
  • 塞内加尔一建筑倒塌造成7人死亡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5月26日获悉,塞内加尔久尔贝勒地区一栋在建的三层建筑于25日下午倒塌,造成7人死亡,另有7人受伤。(总台记者 韩蓄)
  • 10年10次!厦大师生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从2016年至2025年,10年10次上榜“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厦门大学考古人在坚守中追寻历史的脉络熠熠烛光 照亮文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拨开层层黄土,文明何其博大。曾经的武王墩一号墓,地表以上的封土高达14米;如今,被挖至地下20米。2024年初冬,随着最后一层填土揭开,尘封2000余年的武王墩一
  • 苏州一直升机坠落致1死4伤 事故调查正展开 【苏州一直升机坠落致1死4伤 事故调查正展开】财联社5月3日电,据苏州市吴中区应急管理局通报,5月2日17时许,一架R44Ⅱ型直升机(注册号B-7541)在吴中区上空飞行返航时,从距离地面十米左右的高度坠落。事件造成4名机上人员受伤,1名地面人员死亡。吴中区应急、公安、卫健等部门开展救援,将4名伤者
  • 深度达1.2米,韩国首尔再次发生地面塌陷 4月30日,韩国首尔江东区再次发生地面塌陷,导致部分道路实施交通管制。据首尔市等相关部门通报,当天下午3点25分许,在江东区吉洞十字路口(城內洞450-46)出现一处长3.0米、宽2.5米、深1.2米的地陷。目前尚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经调查,确认此次地陷是由于连接输水管焊接部位发生渗漏所致。江东区等
  • 晚AI大众|第二十届华表奖提名名单公布;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6所高校 亮点数据看发展|一季度山东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奔出好势头一季度,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其中,3月份增长8.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较去年全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于规上工业5.7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2%,好于工业技改投资2.9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