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什么压力一大就胃疼?身体这个“秘密通道” 90% 的人不知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8:52:00    

今天是4月9日“国际护胃日”。胃,是个很多人关心的器官。胃疼、反酸、恶心……这些常见的不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坏了”“没吃饱”“吃太多”。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真正让你“胃不舒服”的,可能不是饭桌上的东西,而可能是情绪、压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揭示了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之间,确实存在一条神秘的“隐形通道”,它让情绪波动影响胃的功能,也让胃的不适反过来扰乱情绪。那么这条连接大脑与肠胃的通道,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为何一次情绪波动就能影响到我们的胃?

胃和大脑之间 存在着一条“隐形通道”

胃真的能“听得见”我们的情绪。

2011年发表于《自然评论-神经科学》的一篇综述,总结了大脑和胃之间有一条双向通信通道,被称为“肠–脑轴”,它的核心构成包括:大脑的情绪调控中枢、肠神经系统(被称为“第二大脑”)、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与副交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以及肠道激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

在这套系统中,胃和大脑之间的联系可谓密切无间。情绪波动,比如压力、焦虑或愤怒,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等区域,这些区域通过交感神经和HPA轴迅速将“情绪信号”传导到胃部,引起一系列变化,比如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的加快或减缓、括约肌张力变化等。

更有趣的是,信息并不是单向传递的,胃也会“回话”。一篇基于跨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胃里的感受器和肠神经系统能感知化学物质、压力、疼痛等信息,然后通过迷走神经将这些信号反馈到大脑。这种“上行通道”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警觉水平,甚至决策和记忆。

例如,研究发现,来自肠道的信号会被传送至大脑中与情绪、动机和决策相关的区域,如前脑岛、前扣带回、眶额皮质等,从而调节个体的感受和行为倾向。

这种双向通道解释了很多常见现象:压力大会胃痛、心烦意乱时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时容易便秘,甚至“靠肚子感觉做决定”的直觉反应,其实也可能是肠–脑通信在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大脑和胃之间的这条通道就像一条双向高速路,连接着大脑和肠道。当你感到情绪紧张时,大脑会通过神经信号把这些情绪“传达”给胃,影响胃酸分泌、胃肠蠕动,甚至引发胃痛、反酸、腹泻等不适。反过来,肠胃的状态也会影响到情绪。比如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能让人情绪低落或焦虑。

简单来说,你的情绪可以“伤胃”,胃不舒服也可能让你“心情差”。

压力下 胃真的会“变形”

当我们承受压力时,大脑不会独自受累,肠胃往往是最早“出镜”的器官之一。别看它沉默寡言,一旦情绪紧张,胃真的会在身体里“变样”。

爱尔兰科克大学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一篇专题综述性论文,总结了急性与慢性心理应激对胃的影响:

1、胃酸分泌异常

在急性压力下,大脑会释放一类叫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物质,它能直接影响胃酸的分泌功能。这种紊乱可能导致有些人压力大时胃酸过多,出现反酸、灼烧感,也可能让另一些人分泌不足,影响消化。

2、胃蠕动功能的变化

压力激活的交感神经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削弱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力,让胃“懒”下来。胃排空变慢,食物滞留更久,就容易觉得胃胀、消化不良。在一些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压力会诱发结肠的异常收缩,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多甚至腹泻。

3、食欲受到影响

除了胃酸和蠕动,食欲也会受到压力“操控”。在急性压力下,部分人会出现“食欲丧失”,这是因为大脑优先启动应激通路,抑制非紧急的摄食行为。而在慢性压力状态中,某些人则可能出现“情绪性进食”,因为压力会影响肠–脑信号通路中的饥饿激素与奖励机制,促使人通过进食缓解情绪。

4、胃肠道出现“结构性变化”

如果压力是短暂的,身体还能自我调节;但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胃肠道会逐渐出现“结构性变化”,可能诱发胃呈现“内脏高敏感”状态,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胃痛、胀气、恶心等不适。

一句话总结:情绪压力并不是“气你一下就完事儿了”,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急性压力,还是日积月累的慢性压力,它都会通过复杂的神经和激素网络,真实而持续地改变你的胃,从酸、动到饿,全方位“变形”。

如何保护我们的“情绪胃”?

既然情绪压力真的会让肠胃“受伤”,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情绪靶器官”呢?

第一步,是识别并正视压力源,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和心理调节。管理压力,不只是“想开点”,而是对肠胃健康的实质保护。

第二,增强对身体内部状态的觉察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提升这种身体觉察力,让我们更早觉察到身体的“预警信号”。

第三,要照顾好肠道微生态。保持膳食均衡、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与发酵食物,有助于稳定菌群,从源头“调节情绪”。

说到底,保护“情绪胃”,不仅仅是吃得健康,更是活得不焦虑。与其让肠胃默默承压,不如主动出手,为它减负。

胃从来不是独立工作的,它既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你情绪的“受害者”。

当你焦虑、愤怒、委屈时,它比你更先感知到。所以,别再把胃病全怪在“吃错东西”上了。有时候,它只是帮你承担了心里的“过量负担”。

从今天起,学会照顾胃,也是在照顾你的情绪。别硬撑,也别忽视,那些藏在肚子里的压力,也需要出口。

(来源: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赵汗青

相关文章

  • 北京:周日为不限行工作日通行压力较大,下周三晚高峰将提前 新京报讯 据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消息,周日为不限行工作日通行压力较大,周三晚高峰将提前;工作日早高峰期间中小学校和部分医院周边通行压力较大;临近假期商圈将成为出行热点,周边道路车流短时集中。市公安交管部门结合近年交通运行情况和数据分析,发布交通预测预报和出行提示。一、交通热点预测(一)周日为不
  • 一地施行:5月起推电动车进电梯,最高罚1000元! 个人应当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应当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个人不得在公共楼梯堆物,不得占用消防车通道……新修订的《北京市消防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全面强化个人消防安全义务,明确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消防责任正负清单”,作为市民的基本消防行为规范。此外,针对电动自行车
  • 为“心病”定制“心药” 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将用三年时间补齐儿科、精神卫生科短板。儿童健康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幸福期盼,精神卫生关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小树苗”在健康土壤中茁壮成长?怎样为心灵撑起守护之伞?这既是时代命题,更是民生考卷。健康报开设“聚焦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深度观
  • 坚持“五育”融通育人才 原标题:坚持“五育”融通育人才朱长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我们必
  • 电穿孔技术进阶史:解析传电穿孔的“前世今生” 引言:电穿孔的“前世今生”20世纪70年代,电穿孔技术(Electroporation)因在基因工程中实现“细胞膜可控开放”而轰动科学界。这一曾局限于实验室的技术,历经半个世纪迭代,最终在美容抗衰领域迎来颠覆性突破——EPM(电穿孔结合微芯促渗技术)的诞生,不仅解决了传统电穿孔的损伤难题,更推动抗衰
  • 泼水节催生跨境旅游热 昆明边检护航“两小时国际圈” 四月的云南洋溢着狂欢气息,傣族泼水节与东南亚文化盛事形成"双向奔赴"。近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境大厅内,身着筒裙的泰国游客与佩戴花饰的中国旅行团交织成流动的风景线,见证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跨境狂欢季"。数据见证热度:中外客流同比双增长泼水节期间,云南与泰国、老挝等国同步举办的庆祝活动点燃旅游热情。
  • 每一次“吃撑”,身体多个器官会受到伤害 你有没有过吃撑的经历?解开腰带还是撑得直不起腰,想吐却吐不出来,翻来覆去睡不着……你知道吗?大吃一顿,也可能会对器官造成伤害,甚至带来更危险的后果。吃撑一次,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大餐后应如何补救?一起来了解。怎样才算“大吃一顿”?胃是可伸缩的食物“容器”,完全空腹时,成年人的胃容量(以可承载的固体食
  • 寿命长短,看手就能知道?寿命长的人,手上多有这5种表现 老一辈总爱端详手掌纹路,念叨着 "生命线长就命好"。这种说法虽然带着玄学色彩,但从医学角度看,手部确实藏着身体的健康密码。作为离心脏最远的肢体末端,手部就像人体健康的 "晴雨表",细微变化都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双手不发麻:远离重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刷手机时短暂手麻很常见,但长期双手发麻可要警惕。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