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来自的《易经》,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国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怎么来的,是伏羲氏观察天文地理的法则而来的,乃至人与动物、植物,因为生长的地方不同,便有很大的差别。伏羲氏为什么要画这个八卦呢?是要我们子孙后代,由这个八卦图案,就可以了解到其他的一切,可以由这个符号、文字开始,去了解、传达、保存宇宙间的神奇、奥秘。
所以,中国建筑都有代表意义,古代君王位置都是坐北朝南,称为“南面称王”或“南面称帝”。如《周易·说卦》中说:“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意思是说,在八卦之中,离卦代表太阳,象征光明。当太阳处在正当中的位置时,照耀南方,使万物显明,都可以看到,这是代表南方的卦。所以帝王取法离卦,坐在北方,面对南方接见群臣,听取天下政务,象征面对光明,治理天下。故而《周易·说卦》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与“南面”尊位相反,“北面”在古代却是卑位,古代君见臣及尊长见卑幼,均南面而坐,臣僚或卑幼都是站在南面的,也就是面朝北的。故以“北面”指向人称臣,称为“北面称臣”。《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以烹煮刘邦父亲来要挟刘邦退兵,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说:“我和你项羽都是面向北面向楚怀王称臣,曾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请你分给我一杯羹。” 后来“北面”亦有认输、求降、求和的引申义。因为卑幼面向北方拜见尊长,所以拜人为师也称“北面”。这在《汉书·于定国传》中有例为证:“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所以,坐北朝南,顺应天道。所有的官衙、庙宇皆向南。这是表示南方是光明的,光明代表智慧,象征向明而治。佛陀是觉者,智慧的象征,学佛人自称“佛弟子”,把佛陀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弟子是把佛作老师来对待的。这是其一。

其二,南为火,北为水,但水火不同之处,在于火乃外明内暗,所以可以照明,照见外面的物,而不能象镜子一样照见物影于内。水则相反,可以鉴物于内,而不能照明于外。火内暗而外明,火之用,是用外;水外暗而内明,水之用,是用内。所以,寺院所有佛像、菩萨像,都是双目低垂,其用意就是告诉学佛人,反观“内心”内明——自觉,然后才能“觉他”,说法度众生。
外明内暗如火,内明外暗如水,人之性亦如是。如人行为处事,是人人看得见的,但做主的却是看不到“心”做主,如一个人处事有礼有节,处处为别人着想,他的人缘一定好;如果事事计较的人,那他的人缘一定不会好,因为没有人愿意同事事计较的交朋友,所以,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取决于他的内心修养,而内心修养是看不见的。但人之所以愿意与他交往的原因,却是那看不到的“阴”所起的作用。因此,学佛者应从修身养“性”(心)下手。意上清明,身口就不会造业。

其三,从阴阳上来讲,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阴阳,阴与阳相互为用,于是生成了万物。《系传》说“显诸仁,藏诸用”。万物欣欣向荣的状态,即所谓之显诸仁,万物未生之时,其生机之能隐而未发,即所谓之藏诸用者。对于修道者来说,最明显的道,是行善、仁义、博爱、慈悲。那么道在哪里呢?是“藏诸用”的,因为道之体不可见,用里头就可以见到体了。
学佛就是行善“养德”。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显行,是善“阳”,“自净其意”是藏。换言之,修十善所产生的“德”,是看不见的(藏),德无法定义,也无法显示你有多少“德”,但这个“德”是决定你生命向上走,或向下走。《楞严经》上有两句话:“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佛走精神修养的,精神是上升的。“纯情即堕”,光走情绪化的,做坏事的,会落入下三道的。《弥陀经》里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是不能往生的。所以“行善积德”,是佛弟子助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