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情景党课《破晓》叩响觉醒之门,限定纪念章镌刻岁月印记,新青年读书荟思想碰撞星火,红色音乐下午茶流淌激昂旋律,小小讲解员童声诉说百年风华……十数项匠心活动串联起精彩纷呈的"一大时辰"主题活动。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紧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中共一大纪念馆以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奏响红色传承的时代新章,深度探索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与未来发展路径,彰显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深厚历史底蕴。
晨光熹微:穿越时空引发精神共鸣
清晨8点30分,观众们从五湖四海汇聚一大广场,注视五星红旗在《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冉冉升起……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拉开全天活动的序幕。9点整,首批观众有序进入中共一大纪念馆。馆方为第5位、第18位、第518位幸运观众准备了惊喜,送上特别的文创礼物。

9点15分,展厅内的老渔阳里二号展区,原创情景党课《破晓》准时开演。四位青年讲解员身着年代服饰,化身百余年前的革命先辈,动情演绎着建党前夕的历史点滴。观众们时而屏息凝神,时而鼓掌喝彩,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石库门中,聆听“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沉浸式感受百余年前革命先驱的理想之光。“第一次在纪念馆里看到这样的情景党课,那些历史人物好像真的鲜活起来,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学生观众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样的新颖形式,还用手机拍下了演出,与朋友们分享。

正午鎏金:多维渠道传播红色能量
中午时分,临展厅中“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展览以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全景式回顾了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工人阶级反帝斗争的高潮。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表示,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遥远,但通过展览中的ai老照片复原、互动问答体验、”滚地龙“场景复原等,让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更直观的认识,深切体会到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奋不顾身的奋斗精神。

看完展览,观众可移步至承载着红色记忆的"一大文创",这里有极具“一大”特色的红色文创,大白兔奶糖礼盒、初心红笔记本、1921-2021帆布袋、“新青年”系列等产品。转角处的"一咖啡"休闲区域,也蕴藏着众多红色元素。”至暗时刻“”觉醒的年代“”镰刀锤头“”苦尽甘来“……点上一杯特色饮品,在氤氲茶香与咖啡醇香中,细细品味历史与当下的时空对话,享受一段镌刻红色印记的静谧午间时光。
午后雅韵:艺术与历史的交融共生
下午2点,“初心旋律・红色音乐下午茶”在纪念馆前厅奏响。五人乐团用多种乐器演绎红色经典曲目。观众们循着旋律驻足,陶醉在优美回响之中,汲取乐曲背后的红色力量。当厚重的革命记忆幻化成流动的音符,艺术与历史实现了奇妙交融,带领观众们在悠扬乐声中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3点过后,兴业路80弄弄堂内的红色文化集市开始热闹非凡。红色文创与老字号都受到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观众们穿梭其中,挑选心仪的纪念品,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与传统技艺的魅力。

3点30分,“新青年读书荟”如约而至,此次活动邀请糜文浩烈士侄孙糜强先生,带来“弄潮儿——五卅运动前后的糜文浩”专题讲座。通过糜强先生的讲述,观众们深入了解了糜文浩烈士在五卅运动前后的英勇事迹,被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暮色四合:月光下的初心传承
夜幕降临,中共一大纪念馆延长开放至20点,夜场活动同样亮点纷呈。中共一大会址正门限时开放,供观众瞻仰打卡这座百年石库门建筑。与此同时,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的优秀讲解员也一一登场,用清脆的童声为观众讲述着党的初心故事。认真专注的模样,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小小讲解员们传承着红色火种,让党的故事在月光下闪耀着别样的光芒,感染着每一位前来聆听的观众。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正在轮流展映“宣誓”主题原创系列微电影三部曲。感人至深的表演、跌宕起伏的情节、铿锵有力的誓言……光影交错间,不少观众眼含泪光。
思南路上的周公馆也开启了草坪电影季,5月18日晚6点,上百名观众在周公馆花园草坪上一同观看电影《童年周恩来》。“已经很久没看过露天电影了,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弄堂邻居会在夏天晚上聚在一起乘凉,看露天电影。这样的活动形式特别新颖,而且在周公馆这样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观看,感觉特别不一样。”一位观众感慨地说。

从清晨的升旗仪式到夜晚的电影放映,这场始于晨光终于星夜的红色之旅似乎寓意着红色精神的昼夜传承。而更是一次关于博物馆未来的深刻探索——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既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时代的对话者。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中共一大纪念馆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历史为墨,在守护初心的同时,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续写红色文化的时代篇章。(供稿:中共一大纪念馆)
编辑:陈尚宇
校对:陈颖航
审核:李文昌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