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村史村事百村行|新街乡二台村:从岁月沧桑到非遗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9:27:00    

古老的盐道,“踢踏”的马蹄声与“喳喳”的脚步声交织,间或的有人轻轻细语,饱含岁月沧桑与坚韧的悠长乐章缓缓奏响……

站在北盘江畔陡峭的磨河山悬崖上,看着脚下汹涌波涛之上的高家渡铁索桥,听着水城区新街乡二台村老人们诉说百年光阴流转,那年那月那段岁月便在眼前舒展开来——

一条盐道串起的沧桑巨变

那一日,沿246国道一进新街乡,瞬间觉得神清气爽,道路整洁、房舍明净,树叶青翠、天空澄澈,空气都似乎清新了许多。

从乡政府一路向下,玉带一样的盘山公路蜿蜒穿梭山间,路边依山生长势如迎客的油桐树花开得正热烈,粉白的色彩在山野间招摇,十分抢眼。大约10分钟的车程,二台村便在眼前,远远望去,犹如一把巨大的椅子稳稳坐落在群山之中。叫二台,是因为这里从山脚上来,有磨河大山中一个相对平缓的大平台。

百年前,这里曾是黔地居民上云南下两广的必经之路,因磨河山陡峭、北盘江凶险,过江而来准备爬山,或是下山就要过江的旅人,均要在这里歇歇脚养足精神再上路。于是,这里便成了马帮、商贩的聚集地,时间一长,往来商旅众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市,许多农户也开始就地做生意,客栈、酒馆、糍粑铺、马店……一家挨着一家,越来越热闹,“店子上”的名字也就叫响了。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今天的二台村“店子组”,居于大平台最核心处。

在店子上,当年闻名一方、最数得着的是邓家开的“大马店”,不算自家仆役、护院,仅每天能接待的马帮、商贩就可多达一两百人。当年的老掌柜邓良方夫妇俩算是能人,年轻的邓良方异常能吃苦,从给马帮当脚夫背盐翻磨河大山挣银两做起,“别人一天才能背一趟,他能背两趟。”于是,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开了一间小马店,因为人实诚、讲义气,马店生意越来越好;而邓良方的妻子曾庆碧也是个能持家理事的人,给住店的人做吃食卖,给歇脚的人做糍粑卖……一来二往,马店越开越大,老掌柜的三个儿子也逐渐长大成人,老大接手经营马店,老二负责看家护院,老三协助管理,一家人分工有序,红红火火。

如今说起邓家大马店,七十余岁的胡九明还表示从小自己就听过其盛况,“这半山都是他家的房子,因有护院的保安全,所以驮盐、驮银子的人都愿意来他家歇脚,红火的时候光是手下做工的就有几十上百人。”

店子组边上就是当年的古盐道,沿着高耸的磨河山蜿蜒向上,宽处可两三人并排,窄处一人过也稍显危险,路面有石台阶亦有沙子路,偶尔还依稀在石板上看到马蹄印。因山势太陡,当时的人们用“爬江坡二台坡,剩点气气也不多”来形容爬山的艰辛,江坡就在二台坡下。

“这条盐道我小时候跟着我父亲走过。”胡九明指着盐道所在的磨河山顶方向告诉记者,那里当年还有个庙,过路商旅都会进庙烧香祈福,特别是祈求菩萨保佑上山下山、过河渡江平平安安。

相传,当时民间流传着磨河山藏有金银的传说,还有句提示的顺口溜——“上七里下七里,金银还在qiqi里”。其实真相是这座庙里供奉着一尊金菩萨,赤金用漆漆过外面看不出。这句顺口溜既说清了金银所在地,也混淆了视听。其中“上七里下七里”就是庙在磨河山所处的位置;而“还在qiqi里”“qi”,是指“漆”而非“七”,音相同字不同,顺口溜都是口耳相传没有文字,所以迷惑了他人,也防止了金菩萨遭盗抢。

盐道走到底,就是奔腾向东的北盘江。数百年来,高家渡口静静地躺在这里,看着江水湍急、旅人历经险情。《高家渡铁索桥碑》上记载:“黔山,险之国也,盘江之北有高家渡焉,考其源流,一出普安哮天龙,一出平彝(今云南富源)射唛河。二水交会于七甲。汹涌澎湃。两山峻峙,真天堑也。春夏之交,大雨行时,山泉百道争注,无其津涯。”

过去,当地人用竹子编成竹篾,从江的一头连到另一头,以此来牵引渡船。但是每逢雨季或稍不留神就会沉船,时有伤亡。

1875年(清光绪元年),借助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推行盐务改革,推动盐道建设的良机,水城厅通判陈昌言筹银,建高家渡义渡——铁索一根,命名为“普济桥”。

但“光绪三十年(1905年),岁在乙巳七月中浣,秋水涨发,一船漂没四十余人。”为此,安全起见,1906年(清光三十一年),水城、普安(今盘县)绅商发起募捐,聚集工匠和民夫数百人,于两岸盘炉炼铁建铁索桥,次年竣工。这座铁索桥长79.6米、宽3米,正身由椭圆形铁环扣起的17根平列铁链作底,再铺以54块铁拉板和若干木板;另外用2根铁链从侧相护,护链筑入桥两端石扶手内。

在过去的几十近百年中,这座铁索桥成为了人们运输食盐、布匹、茶叶等物资的最便捷、最安全通道,见证了二台坡的最荣光时期。

如今,铁索桥已经被旁边的更安全更宽敞的混凝土桥所替代。但在铁索桥的两端,还有九通摩崖石刻静静地刻记着那段历史,百余年的风吹日晒,石刻已经斑驳难辨,站在桥边,望着这些饱含历史的残破石刻,仿佛还能看到工匠们烈日下挥汗如雨、寒风中艰难跋涉,还能看到人们在桥上往来穿梭,谈笑风生、赶集贸易、走亲访友……

一户人家演绎的文脉传承

当年的曾庆碧用糍粑换取银钱,也在糍粑上作起了“大”文章,捏小动物、花草,捏祭祀用品。岁月如梭,技艺至臻,也传给了后代。

她的重孙,53岁的邓笔先就是新街面塑市级非遗传承人,而新街面塑已被列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今天的邓笔先一家可以说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集大成之家。因为手艺结缘,他妹妹嫁给了画糖画、吹糖人的訾轩鉴;而同样画糖画、吹糖人的轩鉴姐姐訾燕米,又嫁给了糖画艺人陆大江。三门4人都在用手的艺术谋生度日。

在邓家“大马店”的旧址上,便是邓笔先家的小院。清明刚过的午后阳光明媚而不灼热,听到记者要来,他们专门摆出家什来给大家展示技艺。

树荫下,除了邓笔先用的七彩面团外,还有3口小锅里分别熬着麦芽糖,热气氤氲,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滋味。

邓笔先的姻亲兄弟陆大江正认真的观察着锅里糖块的变化,“化糖是最关键的一步,火候和时间都要把握得当,用温火化到可以牵丝的状态就可以了。”说话间,他手持装满糖浆的勺子,随着手腕的灵活转动,糖浆流出,以勺为笔、以糖作墨,在铁皮做成的画板上快速勾勒,三两分钟后画成型,粘上竹签再轻轻敲实,用小铲刀铲起,一条飞舞的糖龙便立在了眼前。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訾轩鉴姐弟紧随其后,待糖化好后,急速地团、捏、揉,随着手指飞转,一团团糖都变得圆滚滚的,均拖着一根长长细细的“尾巴”,“尾巴”中空可以吹气,随着气流传来,糖团越来越薄,再捏、揉、扯、抻,糖团变成了肚子、耳朵、眼睛……不几分钟,长耳朵的小兔子、抓耳挠腮的小猴子、扇着翅膀的大公鸡一一呈现,十分喜人。

“我从小就看到爷爷奶奶做糖画、吹糖人,都是些小狗、小猫这类的小动物,除了过年过节做来我们玩耍外,偶尔他们还会做来和其他人家换东西,补贴家用。”訾燕米说,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看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了。问起家传的技艺从何而来,因为家人也没问过、没说过,大家估计可能是从山东迁移来的訾家先祖带来的。

吹糖人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糖块化成糖稀都是近百度的高温,要趁着热温在手里捏成糖人,手要经历煎烤,心中要有图案,没有多年的功夫,难以手到擒来。訾燕米姐弟俩的手指都是厚厚的烫疤。

多年来,几家亲戚之间都是各自走南闯北摆摊设点,有经营基因的邓笔先觉得抱团发展更好,近几年便把大家召集起来,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将糖画带入了更广阔的市场。现在他们团队受邀到贵阳景区里现场制作文化商品售卖,生意很不错。因声名在外,就连酒店开业、楼盘开盘、商场活动等场合也都会时常邀请他们现场制作,增加观赏性。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团队的创作题材也在不断翻新,除传统的十二生肖、花鸟鱼虫这类主题外,新流行的卡通形象也都渐渐成为新宠。大火的哪吒、帅气的奥特曼现在都是他们的热销产品,“可以说这些现代元素为古老手艺注入了新活力,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喜欢。”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他们的摊位前总是挤满顾客,很多人都被传统文化所吸引,有的还要求现场体验制作。“这门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除了制作,也会向客人们介绍这门技艺的历史和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和增加互动环节,让更多人了解糖画、吹糖人、捏面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邓笔先说。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扩大面塑和糖画的影响力,邓笔先和他的团队还积极走进贵阳的中小学校,以“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将这门传统技艺带到孩子们的身边。

他们会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们制作糖画,从熬糖的火候到糖画的勾勒,每一个步骤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糖画制作的乐趣和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邓笔先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手艺。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盐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非遗糖画传承了文明的厚重与温度,二者奇妙地融合在二台这片土地上,似乎正好映和着这方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

来源 微凉都

编辑 郭立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相关文章

  • 妈妈去世21年后,女儿意外翻到了她留下的日记 近日,网友“一颗芝麻园子”在妈妈去世21年后,收到了一份跨越时空的礼物。“一颗芝麻园子”最近准备搬家,上周末,父女俩在家整理物品时发现了一张平时很少使用的书桌里藏着一沓信封,信封上印着不同酒店的名字。她拆开信封,很快便泪目了:原来,每一个信封里都夹着一张酒店的便笺,每张便笺上都是已经去世的妈妈模仿女
  • 34岁张国伟回应被喊话“别跳了” 27日,张国伟回应被喊话“别跳了”:怎么这么多人让我别跳了?我只是想给运动员留下一点经验和参考资料。我的参考资料是巴哈马和西班牙等地的运动员。但都不是黄种人不准确。我如果在不同的年纪还可以达到高水平,那年龄就不是问题。 面对网友的暖心鼓励,他再次发文回应:被评论区的评论暖到了,不管别人怎么说,爱你的
  • 2025年甘肃省工会系统招聘183人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工会系统工作力量,根据《工会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现就甘肃省工会系统2025年公开招聘工会工作者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招聘岗位人数和条件本次招聘的工会工作者为甘肃省总工会202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工会社会工作者和集体协商指导员,共183名。其中,兰州市总工会29名,嘉
  • 金审学子远赴贵州:解码千年蜡染 蓝靛浸润青春   结束了《天然染色与当代艺术》课程的深度浸润,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的学子们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学院优秀学子张钰、杨楚楚、梅雯钧、刘洋等人,在刘蒙与王雨竹老师的带领下,自主组建“ICH Studio植染传新设计实践小组”,远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将课堂所学扎根于“蜡染之乡”丹寨县的沃土,开展
  • 向百年·向胜利丨淬羽 来源:中国军网在成为鹰的路上,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腾飞。对飞行员而言,天空是瞬息万变的战场。伴随着引擎轰鸣,空军飞行员徐晓武和战友上高原、赴远海、巡边境,用航迹诠释飞行的意义——为了头顶这片天,为了脚下这片地。微视频《淬羽》,讲述战斗机飞行员振翅奋飞、搏击蓝天的故事。协助拍摄:闫政旭 邓栋之 刘进 张
  • 致敬!高温下的城市“守护者”丨图集 封面新闻记者 陈静7月21日,成都烈日灼灼,热浪翻涌。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在最近持续的高温下,总有一些身影在滚烫的空气中执着前行,修补坑洼、加固护栏、检测桥梁,维护路灯……他们坚守在高温一线,守护着城市的安宁和美好。在地表温度突破50℃下维护道路。高温下修补路面坑洼。高温下
  • 2025年甘肃省内招聘社区工作者公告 2025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招聘社区工作者31人公告已发布,报名时间:2025年7月7日至2025年7月11日(工作日:上午8:30-12:00,下午2:30-6:00)。一、选聘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公开选拔、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二、选聘计划本次计划选任、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31名,其中:选任2名
  • 演员朱时茂2天遭遇2次诈骗:“我还是反诈大使” 7月4日,演员朱时茂发视频称自己遇到2次诈骗。其称,自己昨天接到一个认识的人的电话,因“侄子结婚没有现金”,急用钱跟朱时茂借2000元,朱时茂就给转过去了。朱时茂称,第二天,“刘金山”也要加微信,加上微信后“刘金山”称其在呼伦贝尔拍戏,发来二维码让朱时茂转5000元。而“刘金山”对朱时茂的称呼“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