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疆“90后”文物修复师:为丝路遗珍“把脉开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7:27:00    

中新社乌鲁木齐4月4日电 题:新疆“90后”文物修复师:为丝路遗珍“把脉开方”

作者 苟继鹏

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室内,身着白大褂的余腾飞,像医生一样正用显微镜观察着一件唐代纸文书。从业8年多,这位“90后”文物修复师已累计修复各类文物500余件。

“这些是已经修复好的纸文书,我们会定期进行检查,以防止其出现新的病害。”近日,看着自己亲手修复好的纸文书安然无恙,余腾飞轻舒一口气。

3月28日,余腾飞正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室内伏案修复文物。 李明非 摄

这些文书2019年至2021年出土自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共计700余件。该遗址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所属的军事设施。“这些纸文书是实证唐王朝对西域有效管辖治理的一手史料,极其珍贵。”余腾飞说。

“在沙土中埋了上千年,大多是糟朽的团状,褶皱、残破,病害达十几种,修复难度非常大。”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说,那时候余腾飞每天泡在修复室里,常常沉浸在修复这些唐代纸文书中,忘记了时间。

最终,历时3年修复,237件唐代纸文书重获新生,惊艳亮相。余腾飞说:“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唐代纸文书还有500多件亟待保护修复。这批纸文书的成功修复,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师,不能只会修一种文物。既然我们被称为‘文物医生’,那就要当‘全科医生’,不仅要在自己擅长的区域深耕,还要不断学习,掌握不同文物的修复技法。”2023年,余腾飞曾用大半年时间,修复了一件唐代的海兽葡萄纹铜镜,如今正展陈在新疆博物馆。

海兽葡萄纹铜镜将外来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中西方文化互动的有力见证。

当初这件文物交到余腾飞手里时,表面布满了污染物,还有一些很明显的粉状锈。“表面污染物处理相对简单,但等到进一步除锈时,我们检测出镜面氯离子相对含量达到了百分之十几,如果采用传统的浸泡方法,会影响它背面的纹饰。”

余腾飞说,最终通过查阅文献、咨询各地专家,选择了折中的方法进行修复,虽然时间长了一点,但是保留了文物最初的模样。

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随着新疆考古发掘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越来越多的丝路遗珍出土,经过像余腾飞这样的文物修复师的巧手医治而“复活”。

“文物是有生命的,当我看到它们刚出土时糟朽的样子,心里会痛惜。修复完成,心里会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余腾飞说。

相关文章

  • 三沙:古迹里的南海丝路文明印记 央视网消息:南海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千百年与世界交往的海洋文明史。从“更路簿”的泛黄字迹到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看似普通的礁盘下,到处遗存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印记。截至目前,三沙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存点103处,涵盖唐宋、明清及近现代等各个时期,记者来到位于三沙赵述岛上的珊瑚石屋,透过古人的
  • 每日甘肃 | 中国再添1处世界遗产! 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考古遗址“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
  • 植绿扩边479万亩 新疆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厚“绿围脖” 今年以来,新疆持续巩固拓展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果,在去年锁边“合龙”的基础上植绿扩边479万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围脖”越发厚实。记者从6月24日举行的新疆“三北”工程攻坚战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新疆通过科学确定适沙作物、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增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110米至7
  • 农发行新疆分行首笔夏粮收购贷款落地麦盖提县 近日,农发行新疆麦盖提县支行投放夏粮收购贷款1500万元,用于支持当地粮企开展夏粮收购工作。该笔贷款为农发行新疆分行2025年度首笔夏粮收购贷款,标志着全疆新年度夏粮收购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事关国运民生。作为县域内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麦盖提县支行始终把服务国家
  • 新疆开展首单飞机定检保税维修业务 乌鲁木齐实现常态化为全球保税修飞机 6月21日,南航工程技术新疆分部维修人员对格鲁吉亚卡麦柯斯航空货机机翼进行检测维修。(全媒体记者陈岩摄)新疆网讯(记者李宁艳 李凯 王艳红)6月21日,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维修机库,随着维修人员手持工具对一架格鲁吉亚货机开展定检保税维修工作,全疆首单飞机定检保税维修业务正式落地中国(新疆)
  • 探访东北首家考古主题博物馆 近距离感知红山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沈阳6月21日电 题:探访东北首家考古主题博物馆 近距离感知红山文化中新社记者 韩宏 禹瑞斋“红山人长什么样?”“红山人平均寿命有多长?”“红山人的生存环境如何?”……21日,记者走进辽宁考古博物馆体验“为红山人体检”互动环节。在科技手段的助力下,几千年前的红山人生动地站在观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省主场城市活动在衡水举办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6月13日讯(记者 陈学涛 廉明坤)今天,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省主场城市活动在衡水举办。本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衡水市人民政府主办,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衡水市冀州区人民政府承办。活动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廉明坤 摄活动围绕“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
  • 从千年遗址到未来“地标”,文化活水滋养未来之城 近日航拍的雄安体育中心。雄安媒体中心供图文化,是一座城市活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在雄安,文化实实在在地浸润着每一寸土地。考古发掘,让雄安这片土地八千年的辉煌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筑牢城市历史根基;雄安体育中心、雄安图书馆,以及正在建设的城市文化广场、昝岗综合文体中心、雄东综合文体中心、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