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 14 颗卫星驰援缅甸!为何天上的卫星能指导地面的救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5:05:00    

3 月 28 日缅甸突发 7.9 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前中国的救援队伍已经抵达现场开始救援。而在此之前,太空中的救援已经抵达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调度在轨卫星,安排高分四号卫星、高分三号卫星、环境减灾二号 05 星等 14 颗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为救援提供卫星图像信息。那么,卫星是怎么拍到灾区图像,又能给救灾提供哪些帮助呢?

地震救灾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为了尽可能争分夺秒拯救生命,了解震区的情况非常重要。遥感卫星搭载高精度的传感器,能够接收地球表面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分析,全天候、全天时、全谱段、全覆盖,遥感卫星能在遥远的太空为救灾人员源源不断地提供宝贵的信息。接下来就分别介绍一下各类卫星和它们擅长的领域。

光学卫星:太空中的“火眼金睛”

图 1:长光卫星吉林一号高分 03D14 星于 3 月 29 日拍摄的卫星影像

而高分 03D14 星,具有全色 0.75 米的分辨率,在清晰度和覆盖范围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平衡,能够清晰呈现较大地物的形状和位置信息,同时数据获取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在灾区救援这种需要长时间、大范围的监测任务中大显身手。

这样的对地观测能力,对于地震后的灾情评估来说,简直是“火眼金睛”。救援人员可以通过这些影像,迅速锁定受损严重的区域,优先安排救援行动。不过,光学卫星也有个“小缺点”,那就是在云层厚重或者夜晚时,它的“视力”就会大打折扣。

SAR 卫星:遥感卫星中的“透视眼”

在卫星遥感领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卫星擅长突破环境限制,尤其在地震应急响应中有其独特价值。地震发生后,天仪研究院迅速启动应急观测模式,获取了震区的 SAR 影像。例如在影像中,伊洛瓦底江上的阿瓦大桥结构性损毁清晰可见。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 2:天仪研究院在当地时间 3 月 29 日 10 时 27 分拍摄的震区 SAR 卫星影像

SAR 卫星核心是主动式微波成像技术,通过发射调频连续波(FMCW)并接收地物回波。SAR 卫星能够在云雨天气、夜间或植被覆盖区域获取地表形变信息,形成与光学遥感维度互补的观测体系。这种技术基于 InSAR(干涉 SAR)技术的形变解译,能够穿透云层与植被冠层,直接捕捉地表形变,为灾后救援路径规划提供关键决策依据。SAR 核心技术利用卫星与地物相对运动,实现高分辨率观测。全天候、全时相的能力,在地震、洪涝、冰川、油气管道等多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热红外卫星:地震预测与灾害监测的利器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热红外遥感用于地震预测预报中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地震导致热红外辐射异常是 1988 年前苏联学者 Gorny、Tronin 等分析中亚地区的地震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时意外发现的。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能够探测到这种大范围连续的近地表热场变化,这为开展地震短临预报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同时,它在地表温度反演、森林火灾、旱灾监测及探矿、探地热、城市热岛效应等领域也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卫星又是如何参与救灾的呢?

卫星的“救灾流程”

卫星调度是整个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平时卫星都在自己各自的轨道上行走,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就需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快速计算卫星轨道进行变轨,然后设置合理的成像参数在目标区域进行探测。

比如在这次缅甸地震中,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地震发生后立即行动,调动了包括高分四号、高分三号、环境减灾二号 05 星等在内的 14 颗卫星。这些卫星的调度基于灾区的地理位置和具体需求,通过精确的任务规划,确保卫星能够覆盖灾区的关键区域。卫星调度系统会实时调整卫星的姿态和轨道,以确保卫星能够快速响应并获取高质量的灾后影像。

第二步是利用灾后遥感监测影像,通过与灾前背景影像进行对比,识别并提取地震所造成的倒塌建筑物、中断的桥梁及道路、滑坡和堰塞湖等的分布信息,相关分析结果可为地震救援、应急物资运输提供参考。

图 3:缅甸地震受灾前后光学卫星图像(灾前:高分一号 03 卫星 2025 年 3 月 16 日采集,灾后:资源一号 02D 卫星 2025 年 3 月 29 日采集)

卫星救灾,不是一天练成的

从强震来袭摧毁地面通信网络,到太空中的卫星阵列悄然启动应急响应,这套体系也经过了多年的积累才能实现。2008 年汶川地震后,我国构建起天地一体化应急监测体系——2.3 万个地面监测站与卫星阵列协同运作。当 2021 年泸县 6.0 级地震发生时,仅用 9 分钟就将灾情评估送达指挥部,较汶川时期效率提升数十倍。

在地震救援中,遥感卫星一马当先,震后 10 分钟内,应急响应系统会根据震中坐标启动卫星调度程序。原本按固定轨道运行的遥感卫星,通过星载推进器实施精准变轨,并设置合理的成像以高精度成像模式扫描灾区,其获取的可见光与雷达影像。然后就如上文所说,利用遥感监测影像与灾前对比,识别受灾情况,并记录地表形变及趋势,监测次生灾害,提供灾后评估和重建地理信息,助居民规避潜在风险。

当然,这套系统并非单打独斗。在 2025 年 1 月 7 日的西藏定日县地震救援中,中国凭借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卫星技术、后勤保障设备以及遥感卫星技术等一系列全球领先的地震救援设备和技术,成功地开展了一场高效、科学的救援行动。

当通信中断时,通信卫星与无人机组成“空基互联网”:无人机搭载基站升空,在 2022 年泸定 6.8 级地震中,“翼龙II无人机”与地面卫星车共同构建灾后信息链,确保滑坡体位移、生命线损毁等关键数据实时回传。而遥感卫星提供的灾情图谱,正成为救援指挥的“数字沙盘”,AI 算法可自动标注优先级救援目标。

从灾后盲救到黄金 72 小时精准响应,我国地震应急体系已发生质变。随着高分卫星星座加密组网和算法迭代,这套“太空监测+智能分析+空基通信”的立体系统,正在灾难救援中展现出更强实力。

AI+ 卫星将会更强大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遥感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从人工智能目标识别算法到智能卫星星座,这些创新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地球的观测方式,并为未来的技术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

当下,遥感卫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中已经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则会让遥感卫星更强大。通过轻量化 AI 模型与专用计算芯片的巧妙部署,卫星已能在浩瀚太空中实时完成目标检测、数据压缩等复杂任务。比如,搭载了优化版 YOLO 算法(一种人工智能中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的卫星,能在拍摄瞬间精准识别船舶、林火等目标,将数据处理时效从漫长的小时级缩短至宝贵的分钟级,为灾害应急响应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时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自监督学习的遥感大模型,极大地提升了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的智能化水平。这些模型无需依赖人工标注,就能从光学、SAR、红外等多源数据中自动提取共性特征,让卫星在复杂多变的场景中更加游刃有余,即便在云层遮挡的区域也能自动切换至 SAR 成像模式,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未来,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的“学习型卫星”有望突破被动观测的局限,通过星地协同的强化学习框架,动态优化观测策略。当发现台风眼壁置换或冰川异常运动时,卫星将能自主调整重访频率,甚至联动其他卫星组成“虚拟星座”进行立体监测。这样的技术突破,不仅让卫星从“数据采集器”蜕变为“太空智能体”,更将为灾后的快速响应和精准救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武文波,崔书玮,张鹏程,等.空间遥感智能处理技术发展[J].国际太空,2024,(07):59-64.

[2]张树君,朱耿青,郑超,等.现代遥感技术在我国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2,45(10):117-120+124.

[3]路茜,张致伟,张铁宝,等.基于卫星遥感红外数据的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报中的可行性分析[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一百零八 古脊椎动物学最新进展、专题一百零九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学地球科学.四川省地震局;,
2023:129-131.DOI:10.26914/c.cnkihy.2023.120364.

[4]胡凯龙,王平.天基遥感技术在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中的应用[J].中国减灾,2023,(05):26-28.

[5]应急管理部, 中国地震局. 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EB/OL]. (2022-05-25)[2025-03-26].

[6]多颗国产遥感卫星传回缅甸地震灾区影像[EB/OL].

[7]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EB/OL].

策划制作

作者丨林昊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研究生

审核丨刘松川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李博君

相关文章

  • 《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出版学术座谈会在重庆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军7月25日,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中州古籍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出版学术座谈会”举行。本次座谈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浙江大学文学
  • 上合示范区的共赢样板 7月的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内热火朝天……作为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多年来围绕提升物流、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等开展多项制度及模式创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国际经贸合作注入强劲力量。7月1
  • 一图看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编辑:刘博宇编审:赵宗杰终审:刘畅总监制:高华 肇慧茹
  • 爱普生中国新任总裁上任 合作创新成为中国市场主旋律 “一起加油!”当被问及学会的第一句中文时,爱普生中国新任总裁石桥响介脱口而出。这句朴素的鼓励,恰是这家品牌成立50周年的日企发力中国市场的注脚。石桥响介,这位与中国结缘二十余年的日本高管,在近期举办的媒体沟通会上,首次以爱普生中国新任总裁的身份亮相,这也是他第二次来中国赴任。从入职精工爱普生的初出茅
  • 2025中国小剧场峰会举办,大世界基尼斯中国魅力榜·年度小剧场戏剧榜正式发布 7月16日,“2025中国小剧场峰会暨大世界基尼斯中国魅力榜·年度小剧场戏剧榜发布日”活动在上海大世界隆重举行。行业专家和从业者深入探讨“中国小剧场高质量发展”;同时揭晓了“年度小剧场互动戏剧榜”“年度小剧场话剧榜”“年度小剧场沉浸式戏剧榜”“年度小剧场音乐剧榜”四个专业榜单。2025中国小剧场峰会
  • 上架好丽友惹恼会员,有人已给山姆总部写信 近日,山姆会员商店因上架好丽友派引发一些会员强烈不满。据湖北经视《经视直播》报道,近日,山姆会员商店的选品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吐槽山姆下架了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回购率高且性价比高的商品。同时,对其新上架的低糖好丽友派、溜溜梅等商品表示不满意,质疑山姆选品质量下滑。有网友直言:“我花钱办
  • 新华时评丨以文明对话共绘人类文明新图景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题:以文明对话共绘人类文明新图景新华社记者董越 朱婉君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嘉宾深入交流、凝聚共识,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缩影。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加强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已成为国际
  • 培育更多海洋科技领军企业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使命明确、原始创新能力强,承担着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链技术升级的使命和责任。海洋科技领军企业作为海洋创新体系的关键主体,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推动海洋产业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