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何羽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博览群帖、研习书法。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逄先知著文回忆,毛泽东曾阅览明代大书法家的草书,包括解缙、张弼、傅山、文徵明、董其昌等。今年时值张弼诞生六百周年,研究者很难条分缕析研究“毛体”在形成过程中,有多少吸收了张弼草书的养分,但毛泽东写字曾受张弼影响,确是客观事实。

张弼像。
张弼,字汝弼,号东海居士、东海翁,生于明洪熙元年(1425)二月八日,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六月,葬在上海松江凤凰山。有“吴中草圣”之称。今北京故宫、南京、天津、上海等博物院(馆)均藏有其真迹。
同时代的户部尚书王鏊等人曾说,张弼的字“狂书醉墨,流落人间,虽海外之国,皆购求其迹。世以为颠张(张旭)复出也”。正因收藏张字的人多,当时竟“江南纸价几翔踊,白金彩币随青铜”。若按常理,草书并不是大众普及型的字体,为什么张弼的字“求者无虚日”,不分朝野,甚至连武将兵卒都喜欢?按当前话风来说,这叫“人气爆棚”。
中国文化哲学常以“气”的思想来描述人的精神力量与生命状态的关系。曹雪芹借《红楼梦》贾雨村之口,说出了“气”的不同类别对应各种天赋异禀者的出生。用此理论,六百年前,应有一股灵秀之气汇聚于张弼的出生地——上海奉贤青村陶宅一带。这自然是玄而又玄的小说笔法,任凭读者见仁见智。笔者在了解诸多史迹后,更愿意相信的是,后天的文化教养与人格修炼,形成了张弼草书字里行间充沛的生气。
这股“气”,包涵着清气、正气、逸气。
张弼28岁中举人,41岁中进士。先任兵部主事,后任兵部员外郎。在京时因耿直而不受重视,约成化十五年(1479),被朝廷外放瘴疠之地南安(今江西大余县)出任四品知府。他重视民生,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乾隆《奉贤县志》有较为具体的记载。如,捕灭盗寇,整顿治安;拓路架桥,方便交通;荒年救济灾民;时疫流行,延请名医救治百姓;惩恶扶弱,主张公义,等等,“善政不可枚举”。在任六年后,他谢病回归故里。同时代的吏部尚书李东阳曾有诗赞“南安太守东海翁,归来两袖乘天风”。民间则有张弼卸任时身无长物,仅带南安石头压船还乡的传说,松江醉白池公园内的“廉石”可证。这是他做官时勤政爱民的清廉之气。
宋代名臣、谏议大夫刘元诚刚正不阿,因弹劾奸相蔡京等,多次遭受打击,始终矢志不移,苏轼称赞刘“真铁汉也”。刘贬谪江西时,曾寓居南安。张弼便在南安宝界寺内建“铁汉楼”纪念先贤,书法作品集因之取名《铁汉楼帖》。毁淫祠,立义塾,祀先贤,崇正学。犹如为长子取名“弘正”,他将一股浩然正气带到了赣南官场。

张弼草书《千字文》(局部)。
张弼“草书之妙,论者至推为一代冠冕”。但他曾对友人说,自己的书法不如诗文。友人笑为“英雄欺人之语”。笔者却以为,张弼可能是强调他的人文修养对书法艺术的引领作用,或者说,他的思想境界在诗文中体现得更直接、更充分,值得世人重视。
张弼从南安离任后,当地民众为其建造生祠纪念。对此,他有诗《闻南安立生祠》表达心志,“休说生祠与去思,素餐怀愧已多时。归来东海烟霞里,不把浮名白鸟知。”其代表作《渡江》读来辽阔幽远,超逸之气跃然纸上——
扬子江头几问津,
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
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
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流落落俱星散,
吟对沙鸥一怆神。
如此清气、正气、逸气交织,人格力量与书法技艺融合,神凝椽笔,气聚毫尖,酒意兴发时挥洒自如,疾如风雨,矫如龙蛇,这才成就了一代草圣——张弼。

上海市奉贤区陶宅村村史馆内有张弼事迹专栏。
遥相同感,笔者近日拜读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谢锋所撰《张弼凤凰山墓志铭》,铭曰:有气如虹,凌虚厉空;拜读少傅兼户部尚书、大学士王鏊所撰《张弼墓表》,也读到了“其瑰奇卓伟之气无所泄,则时发之文章、发之诗、发之草书”等内容。
张弼的“气”是他的人文精神,这束人文精神的光芒必将穿越时空,照耀青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