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
小照片免费,大照片收费。不少游客在小红书上吐槽自己遭遇的免费照片“套路”。记者调查发现,此类事件在全国各地不少景区上演,游客认为免费照片就是噱头,实际是诱导消费者二次消费。(5月21日《金陵晚报》)
这种“小照片免费、大照片收费”的营销模式,看似景区提供的增值服务,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在全国多地景区,类似的套路正在不断上演,不仅损害了游客权益,更在无形中透支着景区的信誉和形象。
景区设置“免费拍照”服务,本质是一种引流手段,通过低门槛吸引游客参与,再以“照片升级”的方式实现二次创收。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透明和强制消费倾向。例如,部分景区工作人员在拍摄时并未明确告知“免费照片”的具体规格,游客直到取照时才发现所谓“免费”仅是象征性的小尺寸照片,而真正可用的8寸或摆台照片需额外支付数十元。
这种营销策略的短视性显而易见。短期来看,景区或许能通过“照片升级”增加一定收入,但长远来看,游客的负面体验会转化为口碑危机。社交媒体上,“免费拍照套路”已成为热门吐槽话题,不少游客表示“感觉被忽悠”“不会再光顾此类景区”。
景区的这种行为可能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应当在醒目位置公示收费项目,保障游客的知情权。而现实中,许多景区的“免费拍照”规则并未清晰标注,甚至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行为还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景区在未经游客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拍摄并存储其肖像,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
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景区应秉持诚信原则。游客购买门票进入景区,是购买一种服务体验,而非消费陷阱。若景区将“免费”作为诱饵,实则设置隐性消费门槛,不仅损害游客权益,也破坏了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要让景区摆脱“免费拍照”的套路依赖,需多管齐下重塑行业生态。监管层面,应建立景区二次消费项目备案制度,明确禁止以免费为幌子误导消费者,对违规商家实施黑名单管理,并畅通游客投诉渠道,实现投诉即受理、举报必核查。行业层面,需推动景区从“流量思维”转向“留量思维”,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等差异化服务提升附加值。消费者亦需提高警惕,对“免费午餐”保持理性认知,善用拍照设备留存证据,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若景区继续以“免费拍照”等套路消耗游客信任,最终只会让游客用脚投票,转向更透明、更友好的旅游目的地。景区管理者应明白,真正的创收智慧不在于如何设局让游客多掏钱,而在于如何以真诚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留住游客的心。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