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不跟你玩了!”在学校期间,有些人有过被同学集体孤立的遭遇。这种孤立不打人、不骂人,只是不说话、不接触,看似“小打小闹”,伤害性不强,但其实,稍有不慎就可能演化为更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成为影响青少年一生的梦魇。
01
学生在班级带头搞孤立
中学教师用停课惩治
近日,在广东某所学校里,班里有学生因为和同学闹矛盾,便鼓动威胁其他同学不准一起玩,带头搞孤立。
老师获悉后,坚定用停课来惩治:“在我的班,再出现一例试试看!”

从视频中可看出,老师在讲台上严厉声明:“我再强调一遍啊,在咱们班,我看不得有任何人,带着其他同学孤立别人,带着其他同学不跟人家玩,还有威胁别人,这些都是绝对不行的啊。”
“你看到别人做不对的事情的时候,你也不要帮助他,你得及时地制止他。”“如果有同学告诉你,不准跟这个人玩,否则就把你怎么怎么样,你来找我啊,我绝对严肃处理。我不管你是谁,你平常吵吵架、打打闹闹、小矛盾,(对这些)我从来没停过一个人的课,但你要敢讨厌谁就联合班里其他同学孤立谁,那绝对不行的啊。我今天话放在这里,你今天但凡在5班,再出现任何一例,这样的同学,你试试看。”
对此,许多人纷纷给老师点赞:“好老师给足学生安全感”“老师三观正,学生才能三观正”“老师真棒,这种行为对受霸凌的学生来说,真的很治愈”。
在社交平台上,有些人也分享起了自己以往不愉快的经历,感叹自己当时没有遇到暖心老师的帮助;不过也有人认为,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靠停课来惩治霸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02
“不是只有动手打人才叫校园欺凌”
如今,校园欺凌现象愈发被人们重视。但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没有打人、辱骂的“孤立”到底算不算欺凌?对此,绵阳法院法官指出,“不是只有动手打人才叫校园欺凌”。

图源:全国少工委
记住,这些行为都是校园欺凌↓↓
1.肢体欺凌: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2.语言欺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3.社交欺凌: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4.网络欺凌: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法官指出:“不欺凌,不惧欺凌,更不要无视欺凌”“不要觉得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无所谓,冷眼旁观也会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03
面对校园欺凌应该怎么做?
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
不做受害者
1. 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 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 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 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保护自己。
不做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 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 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 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 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如果你自己正在遭受校园欺凌,要牢记:
1.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激怒对方,可以向路人求救,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必要时采取正当防卫。
2. 受到欺凌后,不要沉默或报复,要把事情告诉父母和老师。

孩子被校园欺凌,家长应该这样做:
1. 保持冷静,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保护孩子权益。
2. 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家长要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力,这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能产生缓冲作用。
发生校园欺凌,学校应该这样做:
1. 日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设立心理辅导机构,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动向,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家长。
2. 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校方应立即组织医疗救助、心理干预、司法协助等;对校园欺凌的加害者,校方一定要通报其家长,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予以适当惩处。
04
“学生被孤立”不是小事
教师不“和稀泥”的态度很关键
“被孤立”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
有专家指出,学生欺凌现象,从出现苗头性问题到演变为欺凌事件,通常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班级有学生被孤立、被排挤就属于苗头性欺凌问题,这种苗头如果不予以关注,不及时进行干预而任其发展,就有可能演变为学生欺凌事件。
同时,根据《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对于学生实施“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的行为,教职工发现应当及时制止;对于可能被孤立的学生,上述部门规章明确规定,“教职工应当关注因身体条件、家庭背景或者学习成绩等可能处于弱势或者特殊地位的学生,发现学生存在被孤立、排挤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干预。”
由此可见,对待“孤立”等苗头性欺凌问题,教师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并开展相关教育、承接活动,本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应有之义。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校园欺凌本身往往是背着老师、家长做的,“群体孤立”更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精神暴力,其他人很难发现。即便老师发现了,“孤立”这种看似“不严重”的行为也很难得到重视。部分教师惯用"各打五十大板"的调和策略,或是象征性的口头警告,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斩断欺凌链条,反而可能让集体孤立的主导者获得变相鼓励,让旁观者学会沉默服从。
因此,此次该广东教师的“霸气宣言”,本质上是将“群体孤立”从"灰色地带"拽进阳光之下,除了规则警示外,更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孤立他人”不是小事,对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都坚决“零容忍”。而这种绝不“和稀泥”的刚正态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正义品格的教育现场。
当然,个体教师的孤勇固然值得尊敬,但要建立起更普适的校园欺凌预防机制,还需要校方有更多措施,比如设立匿名举报的绿色通道,开发反校园欺凌主题课程等,让学生敢于发声、老师和学校能尽早发现,把更多校园欺凌行为从苗头处掐灭。
教育从不是真空中的理想实验,只有教育者不回避矛盾、立场坚定地明确是非,让“三观正”的老师教育出一群“三观正”的学生,“群体孤立”这类精神暴力方能失去滋生的土壤。
原标题:《学生被孤立,这位教师的硬核喊话引热议》
栏目主编:周春晟 文字编辑:夏徐寅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