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蒋会明 蒲鑫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聚焦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将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产业动能。记者近日走访长沙多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现,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精准对接资源、搭建合作桥梁,它们不仅助力科技型企业和项目落地,更推动产业链从零散到完整,并持续向高端化跃升。
精准招引,5.5亿元项目落地背后的“绣花功夫”
去年初,南通星球石墨股份公司与湖南湘江新区签约,投资5.5亿元在长沙建设研发中心。这一项目的落地,离不开长沙市碳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碳基联盟”)的“穿针引线”。
2023年12月,碳基联盟在走访成员企业时,获悉这家高端石墨化工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有提升研发能力、建立研发中心的打算,且前期与长沙企业有技术合作基础。恰逢长沙正在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碳基联盟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
“当时企业也在上海等其他地方考察选址,时间不等人。”全程参与项目引进的碳基联盟秘书长肖立红说,为了确保招商工作高效,联盟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与园区协同合作,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招商“小分队”,时隔一天就奔赴江苏南通考察。
在招商对接中,小分队拿出满满诚意,从产业基础、研发政策、高校资源到营商环境,多维度推介长沙。企业对长沙在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降本优势、创新能力、科研环境等产生了浓厚兴趣。碳基联盟根据企业的具体诉求,与多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一个月后,招商团队就收到了企业的落户意愿反馈。
签约落地后,碳基联盟继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协助选址、工商注册、人才招引,并推动企业与本地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如今,该企业已深度融入长沙碳基材料产业发展生态圈,成为碳基联盟成员单位,与中南大学专家团队的联合研发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
十年“补链”,从正极材料到锂电产业集群
长沙市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电池联盟”)是长沙最早组建的联盟之一,在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成效明显,但让电池联盟秘书长朱爱平最自以为傲的,还是把长沙锂电产业链的关键节点给补齐了。
朱爱平介绍,电池联盟成立之初的2014年,长沙的锂电产业仅有正极材料企业杉杉能源、长远锂科,以及负极材料企业星城石墨等少数几家企业,隔膜、电解液等领域企业则是空白。
“缺了这两个环节,锂电池产业就像缺了轮子的车,不完整。”朱爱平说。为了聚拢国内外资源补齐长沙的产业链短板弱项,也是从2014年开始,电池联盟以“公益心态”充当“产业红娘”,在多部门和园区支持下,组织举办锂电池产业高峰论坛或主题沙龙,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国内外产业上中下游的500人到1000人参加。
朱爱平打比喻说,招商引资就像男女谈恋爱,企业也要了解熟悉长沙的发展环境、技术优势等情况,熟悉了有感觉了,自然就落地了。
十年间,长沙锂电产业形成了从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电池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并助力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继深圳、宁德之后,全国第三个产业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先进储能材料特色城市。
全域发力,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赢”
碳基联盟和电池联盟的故事并非个例。长沙其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样以“强链补链”为目标,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长沙市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多年建设的专家库资源,组织国内外行业专家为招商落地项目提供专业评估服务,以及为拟落地项目提供包括政策咨询和对接服务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协助多家半导体企业对接招商部门及园区并实现落地;
长沙市鲲鹏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强链补弱链,吸引北明、东华、软通、神州信息等头部企业落户长沙……
记者透过这些案例发现,长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协助引进科技创新资源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首先是专业化运作,联盟深耕行业,对产业链各环节了如指掌;其次是精准化对接,联盟建立了庞大的企业资源库,能够快速匹配供需双方;第三是全程化服务,从项目对接、落地到后续发展,联盟能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联盟通过建立产业链招商图谱,为政府引进科技创新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同时组织精准对接,为协助引进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和项目、高能级创新载体、高层次研发团队等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们既是信息枢纽又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用专业服务为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协助引进落地的项目不仅完善了长沙的产业链条,更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