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著名学者黄修己逝世,南下38年成就“学科灵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22:00:00    

记者获悉,5月11日,著名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逝世,享年90岁。

黄修己1935年出生于福州,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调入中山大学。

著名学者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黄修己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学术史家,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主要编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百年中华文学史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集》《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第二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赵树理评传》《赵树理研究》《不平坦的路》《张爱玲作品赏析》等作品。

2023年10月,黄修己获颁“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这一奖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表示,“黄修己先生长期以来在现代文学作出杰出贡献,他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旧有的文学格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黄修己先生精准把握学术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体现了敏锐的洞察力。”

北京大学教授商金林表示,黄修己的治学特色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打通现当代研究,赵树理研究便是其中范例;二是由“专”到“博”,由研究赵树理起家,扩展到整部文学史;三是走史论相结合的道路,黄修己所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都是论从史出的成功之作;四是从“史料”里找“文献”,从“文献”里找“史料”,《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被誉为“专精”与“博通”的交融。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黄修己教授开创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博士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介绍,黄修己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看来,黄修己先生调入中山大学后,带领一批学有专攻的学者大力调整学科格局,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编纂史与学术史等方面树立起中山大学的学术品牌。“一个学科要有一个灵魂,既要有洞悉历史的深邃、关怀当下的热情,更要有前瞻未来的锐眼。黄修己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全局观、穿透力和辐射性的‘学科灵魂’。”他说。

记者了解到,黄修己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曾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这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在1984年推出的著作,是新时期以来第一部由个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率先吸收了新时期的一些思想解放的观点和开放的文学史视野。“不少有特色的作家作品,都是由黄先生这部著作第一次写进文学史的,这是得风气之先的学术创举,也折射出黄先生文学史视野的开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解志熙说。

“第一课就是赵树理”

1935年,黄修己出生于福州。从少年时代起,他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14岁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参军,在军旅生活中依然坚持学习,订阅了《文艺学习》《语文学习》等杂志,甚至利用排队买饭的时间记笔记、学语法。他说:“我的优胜之处是绝不为了应考而学,而是自主地按兴趣来学习。”

195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王瑶教授。大学毕业后,他担任王瑶的助教,却因时代风云被推上了讲台。“那时搞‘教育革命’,王瑶先生不想讲课,就交给我接着讲。”黄修己回忆道,“第一课就是赵树理”。

这一偶然的任务,让他与农民作家赵树理结缘。为了研究赵树理的创作背景,他多次前往山西,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对话,探寻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如《孟祥英翻身》,讲的是劳动英雄教妇女刷牙洗脸。这听起来很小,但只有去了山西,才明白那里缺水成灾,现代化的起点就是教农民洗脸刷牙。”

黄修己的研究成果《赵树理研究》被视为赵树理研究领域的高峰之作。他由此也更加意识到,文学研究不仅要沉浸于书本,更要走进现实生活。

从史料中找出历史的脉络

1987年,他南下广州,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岭南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上,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新高峰。1989年,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了更为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黄修己始终认为,文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他不仅关注文学本身,还引入史学、人性论等理论。他的学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敏回忆道:“黄老师特别注重史料的收集与分析,但他更强调从史料中找出历史的脉络。”

这种学术理念促使黄修己在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与学科史研究的新领域。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总结了70年来几代人的文学史编纂经验,成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进入新世纪,黄修己将目光投向文学研究的百年发展史。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系统梳理了学科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文|记者 孙磊

编辑:孙磊

相关文章

  • 以事实为锚 破认知迷局 立清醒中国观 七年深耕、立足事实,9月8日《这就是中国》迎来第300期。本期节目中,主持人何婕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副院长范勇鹏围绕“中国战略预测精准性”、“不干涉原则下的国际影响力”、“青年战略思维培养”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探讨,为观众拨开认知迷雾,搭建读懂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谈及普通人如何提升对中国与世
  •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项科研成果获“创客中国”湖北大赛决赛创业组三等奖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郭爱)9月4日,第十届“创客中国”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荆门落幕。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噬菌突围——破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生物科技革命”项目斩获创业组三等奖。典礼现场。 通讯员 供图该项目由第四临床学院桑明教授领衔的“循噬未
  • 台湾游客打卡榕江 盛赞“村超”独特魅力 感受大陆乡村蓬勃生机 中国台湾网9月9日讯 9月6日至7日,一支来自宝岛台湾的旅行团抵达榕江县,开启了一场别样的乡村体育文化体验之旅。他们不仅在现场沉浸式体验“村超”友谊赛的火热氛围,更走进“村超”历程馆,探寻这项乡村足球赛事背后的人文故事与精神内核,亲身感受大陆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台湾游客现场观看“村超”。(中国台湾网
  • 21对话|李稻葵:“国家队”要承担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职责 南方财经记者庞成 伍素文 实习生王硕 姚文琪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两年来,从概念萌生到写入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各行各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指引下,正不断释放澎湃的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既需要突破硬科技‘卡脖子’环节,更需构建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链主企
  • 【中国那些事儿】国际人士:中国抗战的贡献不只是胜利,更为世界创造了和平发展的机遇 来源: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网9月8日电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际人士高度评价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巨大贡献,并强调中国在当前全球事务中仍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刚果(布)总统萨苏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二战的胜利是全世界
  • 双会龙城圆满收官,全景回顾精彩瞬间 伴随新质生产力培育力度持续加大,“人工智能+”行动实施领域不断深化,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场景拓展、行业赋能、产业发展迎来高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5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与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首度联袂,于2025年8月30-31日在江苏常州搭建技术展示、成果转化、产
  •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龙东升被查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9月2日消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龙东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龙东升(资料图)政事儿(版
  • 白鸽在线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据联交所8月29日披露,白鸽在线(厦门)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拟香港主板上市,民银资本公司、中银国际亚洲为联席保荐人。公司是一家保险科技公司,主要从事为场景合作伙伴及保险公司提供科技赋能的保险中介服务。公司主要利用场景险作为工具,通过提供保险交易服务、精准营销及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