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文创产品为媒 让更多人了解家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03:00    

来源:人民日报

火勺、凉粉鱼、扒猪脸、山药塌子……这些地道美食源自北京市延庆区,也是杨萌带领团队设计的一系列文创产品的“主角”。

85后杨萌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办豆腐工坊、卖特产、开民宿、做新媒体……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杨萌尝试过几份不同工作,积累了一些产品开发经验。2016年,她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能不能开发一些文创,让游客当作延庆礼物带回家?”2024年年初,杨萌和几个朋友说起这一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兴致勃勃地给公司起名为“延究所”。“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延庆的文化内涵,并将它融入现代设计。”杨萌说。

杨萌首先想到的是火勺。作为延庆传统特色小吃,火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设计、修改、打样,历时3个多月,杨萌带领团队推出“火勺夹万物”系列文创产品。产品将火勺打造成可爱的卡通形象,既保留火勺外皮饱满、呈虎皮色的特点,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产品一上市就深受游客喜爱。

杨萌和同伴们深入研究延庆方言的历史渊源,挑选常用的方言,标注拼音与注释,制作成系列冰箱贴、贴纸。“这些产品卖得不错,不少游客还在现场跟我们学说延庆话。”杨萌说。

“延庆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展示的机会,产品才能被更多人看见。”杨萌介绍,“延究所”已开发10余种文创产品,涵盖毛绒玩具、冰箱贴、钥匙链、靠垫等类别。产品不仅在线上平台售卖,也多次在石峡关谷环长城越野赛、踏青赏花季、延隆公社餐车市集等活动中亮相。(记者 施 芳)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2日13版)

相关文章

  • “土特产”走向大市场!十部门联手促农产品消费 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云南咖啡、柞水木耳、延安苹果、新疆棉花、茂名荔枝……这些有特色的农产品,是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好。农产品消费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关系农民增收。小小“土特产”如何更好走向大市场?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9方面23条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
  • “清凉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 近日,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富龙体育公园,游客体验飞盘运动。近年来张家口市崇礼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冬奥遗产发展“清凉经济”推出山地越野赛飞盘公开赛气排球赛小轮车赛等系列赛事通过“体育赛事+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的多元融合激发消费新活力近日,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富龙体育公园,游客体验飞盘运动。近日,在
  • 阿里巴巴,最新宣布! 7月25日,证券时报记者获悉,阿里天猫精灵团队即将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正式发布首个自研AI智能眼镜系列,该系列中包括一款将带有AR显示功能的眼镜。 从目前展台上的图片来看,阿里巴巴AR/AI眼镜品牌为"天猫精灵WOW哇喔",集成拍照、音乐播放、导航、支付、翻译和提词器等功能
  • 4部门联合发文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标实施 记者今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强化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加快新产品供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严格电动自行车生产管理、认证管理、销售监督、登记管理、老旧车辆更新换代、消费者权益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等七方面做出部署,推动电动自行
  • 跑一线 看项目|“工业+旅游+商业”跨界融合,栗满多打造“吃住游购”文旅新路径 在荆州高新区栗满多工厂店内,荆驿·楚礼湖北特产展示中心的货架上,米子糖、板栗饼、冰板栗、富硒茶叶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吸引往来游客驻足选购。荆驿·楚礼湖北特产展示中心是由休闲零食品牌栗满多与湖北逍遥游国际旅行社合作打造的文旅融合项目,自今年5月下旬试营业以来,已承接百余个旅行团的特产采购业务,带动品牌
  • 到西部去!湖北196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整装待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实习生 马薇茜 通讯员 肖艳艳)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 探秘“凉都”避暑顶流 乌蒙大草原凭何“清凉出圈”? 当全国多个气象站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时,贵州六盘水乌蒙大草原的实时温度计定格在18℃。这片横跨黔滇的高原草场,近期日均接待游客量近5000人次,成为“中国凉都”最炙手可热的避暑目的地。7月19日—20日,“清爽有度 多彩贵州”2025西南主流媒体采访团走进乌蒙大草原,在清凉体验、自然奇观与风土人情中探寻
  • 医药基金吸金能力两极分化,指数化削弱赛道基金优势 创新药赛道行情火爆,主题基金的吸金能力却呈现两极分化。最新披露的基金二季报显示,年内业绩翻倍的一些医药基金,在3个月时间内实现了3倍甚至30倍以上的规模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内业绩增幅达40%或80%的部分医药基金却“叫好不叫座”,反而因规模太小面临着清盘或合同终止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认为,随